可別這麼想喔!孩子的需求是全面的,不同的老師與治療師貢獻不同的專業與優勢,合力為孩子提供的幫助既互補又加乘。
▍什麼是特殊教育(特教)
大眾對於特教時常有刻板印象,認為特教就是教「肢體障礙或頭腦不好的孩子」。
事實上,特殊教育分為「資賦優異類」與「身心障礙類」。特教的宗旨是針對每一位特質、需求、能力及學習狀況不同的孩子,提供適性的上課環境、教學方法與學習內容。
換句話說,特教並非為孩子貼上一個「能力不好」的標籤,而是針對孩子個人的需求提供資源與支持。
孩子能力較好的家長可能認為「特教?沒那麼嚴重吧?」。孩子只是社交能力較差、稍微過動了一點、動作比較笨拙、或是注意力差了點,可以念一般班級的,有必要接受特教資源嗎?
而孩子能力較差,甚至就讀特幼班的,常見家長極力避免孩子升上國小時具有「特教生」的身份,甚至因此在大班階段拚命為孩子申請緩讀,期待孩子的能力能在一年內瞬間拉起來,好在入國小時學籍能在普通班。
家長如此害怕孩子具有特教生身份、避免讓孩子接受特教資源的想法與作為,很有可能讓孩子喪失資源與機會。
無論孩子障礙程度輕重,既然孩子都有接受早療了,意味著一定有可以再更加強或被幫助的部分。若孩子在校也能接受特教老師量身設計的教學,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與同學相處得更融洽、學業學習能夠更專心更吸收,不是很好嗎?
▍什麼是早療
發展的能力有很多面向,包含了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心理社會發展、生活自理等。如果孩子某一個能力的發展落後同齡兒童,就需要接受復健治療,在學齡前即稱為早期療育(早療)。
不同能力由不同的專業負責:延伸閱讀《專業復健有哪些》
► 健保體系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臨床心理治療
► 非健保體系
應用行為分析與應用(ABA)、音樂治療、藝術治療、戲劇治療、遊戲治療、馬術治療等
▍特教老師的養成背景
特教老師必須就讀特教學系或研究所,通過教師檢定,完成半年實習,並考過教師甄試,才能取得特教老師教師證。
特教老師就學期間修習的專業科目包含:特殊兒童發展、早期介入概論、個別化教育計畫理念與實施、智能障礙、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自閉症、多重與重度障礙、資源教室方案與經營等。
▍治療師的養成背景
健保體系包然:物理、職能、語言,及臨床心理。不同的專業就讀不同的科系,治療師完成學歷,再經歷半年至一年的實習,並通過該專業的國家考試,才可取得證照。
不同專業在就學期間修習的科目不同,範圍囊括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障礙與治療,對象除了兒童,也包含其他成人疾患,小兒治療僅為專業領域的一部分。
兒童方面的科目包含神經解剖學、心理學、兒童發展等,另外再根據專業領域修習更專精的科目。舉例而言,物理治療要修小兒科學概論、小兒物理治療學、骨科學、科技輔具學等;職能治療師要修習兒童職能治療學、手部職能治療等;語言治療師要修兒童語言障礙學、構音障礙學、語暢障礙學,吞嚥障礙等。
▍學校特教老師為孩子提供介入的方式
通過鑑定安置,綜合孩子的各種能力與需求,會確認並安排孩子適合安置的班別。學前會進入的班別為「特幼班」、「就讀於普通班並接受巡迴輔導」及「特教學校」。以前二者而言,特教老師提供服務的方式有所不同:
學籍在【特幼班】=集中式特教班
⦁ 設立於公立幼兒園或特殊教育學校幼兒部。
⦁ 班上的孩子障礙程度相對較嚴重。
⦁ 全部時間/大部分時間集中在同一個班級中上課。
⦁ 師生比較低,多為「2特教老師+1教師助理員:8位不同年齡層的特教幼兒」。
⦁ 老師會以幼兒園課程大綱為架構,再根據每位孩子的能力與需求,如自理能力、情緒行為表現、其他特定能力(如語言能力、精細動作能力),為孩子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在每日的課堂活動與生活作息中融入IEP目標,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
學籍在【 普通班】+接受巡迴輔導
⦁ 孩子就讀一般的公 / 私幼普通班,並接受巡迴輔導的服務。
⦁ 巡迴輔導:由巡迴輔導老師定期入校輔導。「輔導」非「上課或治療」,老師與治療師透過觀察孩子在班上的狀況、與普通班老師溝通討論,提供特教專業的教學策略建議,以間接討論諮詢、提供建議的模式幫助孩子。
*若孩子是正式生,巡輔老師入校頻率約為1-3週入校一次
➜ 對學生:觀察孩子在班上表現,少數會提供部分時間直接幫孩子抽離上課
(不同學校方式不一定,但原則上直接教學並非主要模式)
➜ 對家長:親職教養建議
▍治療師為孩子提供介入的方式
早療治療師的工作場域包含了醫院、診所、治療所、長照、學校巡迴、機構等。不同場域服務的治療師,專業能力不見得有差異,但經驗確實可能有所不同。
[醫院、診所]
多在醫院診所復健科,少數在耳鼻喉科。普遍而言,一堂治療多為30分鐘,治療師一堂結束常常緊接著下一堂。有一對一的治療,也有一對多的團課。
[定點治療所/居家治療所]
治療所以自費治療為主,有個課或團課。一堂課40~60分鐘不等。因為每次治療時間較長,因此多有預留家長諮商時間,可與家長深入討論孩子的治療目標、表現、在學校與家庭的情況、回家練習與類化。
[長照]
長照2.0的服務也將治療師納入,為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的孩子提供「復能」服務。長照治療師直接到家裡,一次約50分鐘。
長照復能不會像是在醫療單位做復健一樣,可以連續數個月甚至數年地接受服務。
根據孩子的服務類別、嚴重度、潛能等,會核給不同的復能次數。有的一兩次,也有的十來次。原訂的次數執行完畢,若還有進步空間,可申請延案送請政府長照科決定並核給服務。
[學校巡迴的專業團隊(專團)治療師]
與巡輔老師一樣,專團治療師會跑各間學校為特殊兒童服務。
透過鑑定安置,每個孩子會被分配到不等的服務時數。治療師入校頻率差異大,筆者遇過一學期一次、也曾遇過兩週一次的情況。
視各地區的規定或孩子的狀況,介入方式也有異。有可能直接為孩子治療、或僅提供班級教師諮詢。
治療師提供服務的大致流程如下:
STEP 1 ► 評估
評估簡單而言就是瞭解並分析孩子的能力狀況與需求。治療師首次(第一堂課)見到孩子時定會先為孩子進行評估。評估方式可能包含正式的測驗、看似簡單的互動,以及與家長的諮詢。
STEP 2 ► 訂定治療計畫
瞭解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後,治療師就會抓出孩子的強弱項能力與個性特質,為孩子擬訂需要練習的項目、並訂定預期可以達成的目標。
STEP 3 ► 治療
視孩子的需求、早療單位的狀況或治療師提供服務的模式,治療課可能是一對一的個課或是團課。
各種治療的治療師會有不同的「機絲」。例如物理治療室可能會有各種可以讓孩子進行大肌肉運動的平衡木、球、腳踏車等;職能治療室裡的東西常可能會有球池、感統器材(如:盪鞦韆)、滾筒、積木、拼圖、剪刀畫筆等用品等等;而語言治療師手邊都會有繪本、圖卡、各種玩具教具。
對於不同年齡與需求的孩子,治療活動千變萬化。以語言治療舉例:
孩子進入治療室後,治療師拿出繪本,引導孩子繪本上的圖案名稱、回答跟繪本內容相關的問句、仿說老師說的句子、重複說出治療師設計的句型,最後甚至與治療師一起重新描述一次故事,並繪畫治療師設計的繪本學習單。繪本看完,治療師拿出了玩具,與孩子練習聽長句子的指令,並說出指定句。
這樣的一堂課中,治療師就幫孩子練習到了詞彙命名、句子表達、問句理解、長句理解的能力。
STEP 4 ► 能力進步,轉進團體課或畢業
每個孩子需加強的能力不同、整體能力基礎不同、進步速度也會不同,僅少數簡單問題能在一兩個月內就改善或進步。
而孩子的各方能力會是動態、不斷變化的,所以每個階段都需要調整需要的課程、課程的內容、上課的模式。
▍學校特教老師介入的優勢與劣勢
⦁ 特教老師的養成即是專門針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學習。面對各種障礙類別的孩子,具備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
⦁ 學校教育中,老師要教導孩子的能力領域是全面的,包含認知學習、溝通能力、動作體能、生活自理、人社交互動等。
⦁ 孩子一整天的時間中,待在學校的時間是最長的。在不同的課程與活動中,老師能觀察到孩子在不同活動、環境、對象的表現,全面掌握孩子的各種狀況。如:課堂學習的認知能力及注意力、與同儕互動的社交能力、生活自理的獨立程度、一整天下來的精神情緒行為表現。
*補充:
雖說孩子在校時間長,但在校練習的能力,也請家長在家同步訓練。
舉例而言:若在家已先協助孩子戒除尿布,或與學校同步執行戒尿布的訓練,除了能讓孩子早日純熟如廁能力,也有助於增加在校其他領域的學習時間。
⦁ 帶班的特教老師會為每位孩子訂定學年及學期目標,並透過班級的課程活動、例行性活動及生活自理,實際帶領孩子在真正需要練習的情境下,練習特定能力;但老師一次要面對不只一位身心障礙學生,且整日的班級作息具有結構化的特色,老師是以團體課程、團體生活、團體作息作為教學的模式,而並非像校外治療的個別課,以一對一的指導及訓練為主。
*補充:
家長需要瞭解孩子早療的狀況與治療師的建議,但治療師開的早療功課多是請家長在家陪伴孩子完成的,請家長切勿將早療治療師交代的功課交予學校老師。這是不正確的期待。
▍早療治療師介入的優勢與劣勢
⦁ 治療師具備基礎醫學與解剖知識,熟悉兒童大腦功能、神經與骨骼肌肉動作機轉;但治療師在校的養成過程中「小兒專業」只佔一部分,不是每一位治療師對小兒治療都在行,也不見得對各種兒童障礙類別都熟悉。
⦁ 各種專業的治療師分工精細,對於其專業範圍內的能力專精,但不見得能掌握孩子全面的能力狀況。
如:物理治療專門處理肢體大動作,不熟悉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語言能力由語言治療師負責。
家長自己必須瞭解孩子的能力,並具備早療知識的概念,確保孩子方方面面的能力缺失都獲得專業的幫助。
*補充:看醫生時,醫生不見得能在短短的門診過程中抓出孩子全面的需求,因此確實偶有漏開治療的情況。如:家長主訴孩子不會講話,因此醫生只開了語言治療。但實際上孩子精細動作也不太好,需要職能治療的幫助。
⦁ 治療課程若為一對一,治療師有完整的時間就其專業深入瞭解孩子的特定能力,並火力全開地加強;但治療師一週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且治療室是一個並不生活化(去情境化)的環境空間,有時候練成的能力較不容易應用(類化)到其他場景。
因此仰賴家長瞭解治療師的治療原則與方式,帶著孩子在生活中練習起。
⦁ 在部分療育單位中,治療師的排課多數是一堂接著一堂,缺乏充裕的時間與家長諮詢討論。
建議家長預先跟治療師提一聲並告知疑問,提前讓治療師知曉,以安排空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與家長進行討論。
⦁ 全台小兒治療的資源供不應求。對於家長而言,一來復健的單位可能離家遠,二來常見孩子排課得等3~6個月以上的情況,甚至面臨治療一段時間後就得暫停療育、重新排隊的窘境。因此家長或許得考量自費治療所或居家治療的選擇。
⦁ 有些單位予以治療師的自由度有限,治療師無法自行安排個案的課程種類,因此不見得能提供最適合孩子的課程種類。如:有些復健科診所的排課以社交團體治療為主。家長必須自行判斷孩子真正的需求,以避免錯失黃金期。
▍早療與特教兩者一樣重要
早療將孩子應該在生活中展現的能力拉出來,由簡到難練習起,或拆成多個步驟,多次大量的訓練,期待最終能在生活中應用得宜;而特教老師則是從日常生活與課堂活動面著手,直接在真實情境下加強孩子的能力並給予個別的支持,幫助他們在學校學習中適應得更好。
對於孩子而言,早療與特教本著各自的專業提供不同的幫助,沒有孰輕孰重之差。
無論是接受早療治療還是特教服務,家長都要積極地與治療師/老師討論,瞭解孩子在各種情況下的能力與反應、治療師/老師為孩子訂定什麼目標以及如何執行、需要家長在家中做哪些的輔助與練習。並成為兩者之間的橋樑,統整雙方的執行計畫,將對於孩子的幫助極大化。
延伸閱讀
• 我家的特殊孩子要念幼兒園了,爸媽要做什麼準備與申請呢?
• 【幼兒園】「鑑定安置」不是只有嚴重的身心障礙孩子需要,輕微發展遲緩的孩子也需要!
▍什麼是特殊教育(特教)
大眾對於特教時常有刻板印象,認為特教就是教「肢體障礙或頭腦不好的孩子」。
事實上,特殊教育分為「資賦優異類」與「身心障礙類」。特教的宗旨是針對每一位特質、需求、能力及學習狀況不同的孩子,提供適性的上課環境、教學方法與學習內容。
換句話說,特教並非為孩子貼上一個「能力不好」的標籤,而是針對孩子個人的需求提供資源與支持。
孩子能力較好的家長可能認為「特教?沒那麼嚴重吧?」。孩子只是社交能力較差、稍微過動了一點、動作比較笨拙、或是注意力差了點,可以念一般班級的,有必要接受特教資源嗎?
而孩子能力較差,甚至就讀特幼班的,常見家長極力避免孩子升上國小時具有「特教生」的身份,甚至因此在大班階段拚命為孩子申請緩讀,期待孩子的能力能在一年內瞬間拉起來,好在入國小時學籍能在普通班。
家長如此害怕孩子具有特教生身份、避免讓孩子接受特教資源的想法與作為,很有可能讓孩子喪失資源與機會。
無論孩子障礙程度輕重,既然孩子都有接受早療了,意味著一定有可以再更加強或被幫助的部分。若孩子在校也能接受特教老師量身設計的教學,提升生活自理能力、與同學相處得更融洽、學業學習能夠更專心更吸收,不是很好嗎?
▍什麼是早療
發展的能力有很多面向,包含了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心理社會發展、生活自理等。如果孩子某一個能力的發展落後同齡兒童,就需要接受復健治療,在學齡前即稱為早期療育(早療)。
不同能力由不同的專業負責:延伸閱讀《專業復健有哪些》
► 健保體系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臨床心理治療
► 非健保體系
應用行為分析與應用(ABA)、音樂治療、藝術治療、戲劇治療、遊戲治療、馬術治療等
▍學校特教老師為孩子提供介入的方式
通過鑑定安置,綜合孩子的各種能力與需求,會確認並安排孩子適合安置的班別。學前會進入的班別為「特幼班」、「就讀於普通班並接受巡迴輔導」及「特教學校」。以前二者而言,特教老師提供服務的方式有所不同:
學籍在【特幼班】=集中式特教班
⦁ 設立於公立幼兒園或特殊教育學校幼兒部。
⦁ 班上的孩子障礙程度相對較嚴重。
⦁ 全部時間/大部分時間集中在同一個班級中上課。
⦁ 師生比較低,多為「2特教老師+1教師助理員:8位不同年齡層的特教幼兒」。
⦁ 老師會以幼兒園課程大綱為架構,再根據每位孩子的能力與需求,如自理能力、情緒行為表現、其他特定能力(如語言能力、精細動作能力),為孩子訂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在每日的課堂活動與生活作息中融入IEP目標,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
學籍在【 普通班】+接受巡迴輔導
⦁ 孩子就讀一般的公 / 私幼普通班,並接受巡迴輔導的服務。
⦁ 巡迴輔導:由巡迴輔導老師定期入校輔導。「輔導」非「上課或治療」,老師與治療師透過觀察孩子在班上的狀況、與普通班老師溝通討論,提供特教專業的教學策略建議,以間接討論諮詢、提供建議的模式幫助孩子。
*若孩子是正式生,巡輔老師入校頻率約為1-3週入校一次
➜ 對學生:觀察孩子在班上表現,少數會提供部分時間直接幫孩子抽離上課
(不同學校方式不一定,但原則上直接教學並非主要模式)
➜ 對普通班教師:共同討論孩子的狀況與需求,提出教學策略建議與目標訂定
➜ 對家長:親職教養建議
▍治療師為孩子提供介入的方式
早療治療師的工作場域包含了醫院、診所、治療所、長照、學校巡迴、機構等。不同場域服務的治療師,專業能力不見得有差異,但經驗確實可能有所不同。
[醫院、診所]
多在醫院診所復健科,少數在耳鼻喉科。普遍而言,一堂治療多為30分鐘,治療師一堂結束常常緊接著下一堂。有一對一的治療,也有一對多的團課。
[定點治療所/居家治療所]
治療所以自費治療為主,有個課或團課。一堂課40~60分鐘不等。因為每次治療時間較長,因此多有預留家長諮商時間,可與家長深入討論孩子的治療目標、表現、在學校與家庭的情況、回家練習與類化。
[長照]
長照2.0的服務也將治療師納入,為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手冊)的孩子提供「復能」服務。長照治療師直接到家裡,一次約50分鐘。
長照復能不會像是在醫療單位做復健一樣,可以連續數個月甚至數年地接受服務。
根據孩子的服務類別、嚴重度、潛能等,會核給不同的復能次數。有的一兩次,也有的十來次。原訂的次數執行完畢,若還有進步空間,可申請延案送請政府長照科決定並核給服務。
[學校巡迴的專業團隊(專團)治療師]
與巡輔老師一樣,專團治療師會跑各間學校為特殊兒童服務。
透過鑑定安置,每個孩子會被分配到不等的服務時數。治療師入校頻率差異大,筆者遇過一學期一次、也曾遇過兩週一次的情況。
視各地區的規定或孩子的狀況,介入方式也有異。有可能直接為孩子治療、或僅提供班級教師諮詢。
治療師提供服務的大致流程如下:
STEP 1 ► 評估
評估簡單而言就是瞭解並分析孩子的能力狀況與需求。治療師首次(第一堂課)見到孩子時定會先為孩子進行評估。評估方式可能包含正式的測驗、看似簡單的互動,以及與家長的諮詢。
《「早療評估」是什麼?小朋友一定要先評估才能做治療嗎?》
STEP 2 ► 訂定治療計畫
瞭解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後,治療師就會抓出孩子的強弱項能力與個性特質,為孩子擬訂需要練習的項目、並訂定預期可以達成的目標。
STEP 3 ► 治療
視孩子的需求、早療單位的狀況或治療師提供服務的模式,治療課可能是一對一的個課或是團課。
各種治療的治療師會有不同的「機絲」。例如物理治療室可能會有各種可以讓孩子進行大肌肉運動的平衡木、球、腳踏車等;職能治療室裡的東西常可能會有球池、感統器材(如:盪鞦韆)、滾筒、積木、拼圖、剪刀畫筆等用品等等;而語言治療師手邊都會有繪本、圖卡、各種玩具教具。
對於不同年齡與需求的孩子,治療活動千變萬化。以語言治療舉例:
孩子進入治療室後,治療師拿出繪本,引導孩子繪本上的圖案名稱、回答跟繪本內容相關的問句、仿說老師說的句子、重複說出治療師設計的句型,最後甚至與治療師一起重新描述一次故事,並繪畫治療師設計的繪本學習單。繪本看完,治療師拿出了玩具,與孩子練習聽長句子的指令,並說出指定句。
這樣的一堂課中,治療師就幫孩子練習到了詞彙命名、句子表達、問句理解、長句理解的能力。
STEP 4 ► 能力進步,轉進團體課或畢業
每個孩子需加強的能力不同、整體能力基礎不同、進步速度也會不同,僅少數簡單問題能在一兩個月內就改善或進步。
而孩子的各方能力會是動態、不斷變化的,所以每個階段都需要調整需要的課程、課程的內容、上課的模式。
▍學校特教老師介入的優勢與劣勢
⦁ 特教老師的養成即是專門針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學習。面對各種障礙類別的孩子,具備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
⦁ 學校教育中,老師要教導孩子的能力領域是全面的,包含認知學習、溝通能力、動作體能、生活自理、人社交互動等。
⦁ 孩子一整天的時間中,待在學校的時間是最長的。在不同的課程與活動中,老師能觀察到孩子在不同活動、環境、對象的表現,全面掌握孩子的各種狀況。如:課堂學習的認知能力及注意力、與同儕互動的社交能力、生活自理的獨立程度、一整天下來的精神情緒行為表現。
*補充:
雖說孩子在校時間長,但在校練習的能力,也請家長在家同步訓練。
舉例而言:若在家已先協助孩子戒除尿布,或與學校同步執行戒尿布的訓練,除了能讓孩子早日純熟如廁能力,也有助於增加在校其他領域的學習時間。
⦁ 帶班的特教老師會為每位孩子訂定學年及學期目標,並透過班級的課程活動、例行性活動及生活自理,實際帶領孩子在真正需要練習的情境下,練習特定能力;但老師一次要面對不只一位身心障礙學生,且整日的班級作息具有結構化的特色,老師是以團體課程、團體生活、團體作息作為教學的模式,而並非像校外治療的個別課,以一對一的指導及訓練為主。
*補充:
家長需要瞭解孩子早療的狀況與治療師的建議,但治療師開的早療功課多是請家長在家陪伴孩子完成的,請家長切勿將早療治療師交代的功課交予學校老師。這是不正確的期待。
▍早療治療師介入的優勢與劣勢
⦁ 治療師具備基礎醫學與解剖知識,熟悉兒童大腦功能、神經與骨骼肌肉動作機轉;但治療師在校的養成過程中「小兒專業」只佔一部分,不是每一位治療師對小兒治療都在行,也不見得對各種兒童障礙類別都熟悉。
⦁ 各種專業的治療師分工精細,對於其專業範圍內的能力專精,但不見得能掌握孩子全面的能力狀況。
如:物理治療專門處理肢體大動作,不熟悉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語言能力由語言治療師負責。
家長自己必須瞭解孩子的能力,並具備早療知識的概念,確保孩子方方面面的能力缺失都獲得專業的幫助。
⦁ 治療課程若為一對一,治療師有完整的時間就其專業深入瞭解孩子的特定能力,並火力全開地加強;但治療師一週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且治療室是一個並不生活化(去情境化)的環境空間,有時候練成的能力較不容易應用(類化)到其他場景。
因此仰賴家長瞭解治療師的治療原則與方式,帶著孩子在生活中練習起。
⦁ 在部分療育單位中,治療師的排課多數是一堂接著一堂,缺乏充裕的時間與家長諮詢討論。
建議家長預先跟治療師提一聲並告知疑問,提前讓治療師知曉,以安排空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與家長進行討論。
⦁ 全台小兒治療的資源供不應求。對於家長而言,一來復健的單位可能離家遠,二來常見孩子排課得等3~6個月以上的情況,甚至面臨治療一段時間後就得暫停療育、重新排隊的窘境。
因此家長或許得考量自費治療所或居家治療的選擇。
⦁ 有些單位予以治療師的自由度有限,治療師無法自行安排個案的課程種類,因此不見得能提供最適合孩子的課程種類。如:有些復健科診所的排課以社交團體治療為主。
家長必須自行判斷孩子真正的需求,以避免錯失黃金期。
*補充:看醫生時,醫生不見得能在短短的門診過程中抓出孩子全面的需求,因此確實偶有漏開治療的情況。如:家長主訴孩子不會講話,因此醫生只開了語言治療。但實際上孩子精細動作也不太好,需要職能治療的幫助。
▍早療與特教兩者一樣重要
早療將孩子應該在生活中展現的能力拉出來,由簡到難練習起,或拆成多個步驟,多次大量的訓練,期待最終能在生活中應用得宜;而特教老師則是從日常生活與課堂活動面著手,直接在真實情境下加強孩子的能力並給予個別的支持,幫助他們在學校學習中適應得更好。
對於孩子而言,早療與特教本著各自的專業提供不同的幫助,沒有孰輕孰重之差。
無論是接受早療治療還是特教服務,家長都要積極地與治療師/老師討論,瞭解孩子在各種情況下的能力與反應、治療師/老師為孩子訂定什麼目標以及如何執行、需要家長在家中做哪些的輔助與練習。並成為兩者之間的橋樑,統整雙方的執行計畫,將對於孩子的幫助極大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