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讀並非100%意味著能幫孩子多爭取一年進步成長的機會/canva
緩讀,意即「暫緩入學」,是一個延緩一年升上國小一年級的機制,適合身心理狀態尚未準備好就讀國小的孩子。
緩讀的宗旨是以家長的陪伴為核心,輔以早療端的介入,讓孩子能夠在一年間出現明顯的進步,且如此的進步所帶來的優點必須大於孩子晚一年入學無法適齡學習、無法與同齡孩子互動所帶來的缺點。
緩讀並非萬靈丹,孩子也並非100%會在一年內突飛猛進。家長必須釐清緩讀的意義、效益與壞處。
▍ 緩讀必須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
暫緩入學與否,必須視孩子的需求及能力審慎評估,而非家長自己的期望;考量的是孩子的最大利益,而非家長方便。以下觀點供家長思考孩子真正的緩讀需求。
家長的角色
⦁ 擬訂一整年的緩讀計畫,計畫中要為孩子設計各領域課程、安排早療,並確實執行。
⦁ 緩讀一年,會在家依照緩讀計畫的目標,有效訓練欲提升的能力,以銜接小學。
⦁ 知道緩讀這一年會需要多付出很多費用,家庭經濟狀況可支持孩子緩讀一年。
*除了落實緩讀計畫中所要幫孩子增加的早療療育課的費用,家長也要計算帶孩子做療育、陪孩子練習而無法工作的機會成本
孩子的角色
⦁ 孩子的生理限制或先天疾病,多緩讀一年的治療可有明顯之改善。
⦁ 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幅度,多緩讀一年的時間,透過積極早療及醫療復健能有明顯之進步,有助於孩子升小學後的學習。
⦁ 孩子的生活自理未能獨立,需要再一年的時間訓練,緩讀一年後便能獨立生活自理。
延伸閱讀《擔心孩子的能力在升小學後適應困難-爸媽要做的準備與申請(入小鑑定安置)》
▍ 什麼樣的情況適合緩讀?
適合緩讀的情況
1. 經過一年緩讀的時間,未來國小的安置班型極可能向上安置者,較適合緩讀。如:國小到普通班會太吃力,到特教班太可惜者,緩讀一年加強認知及運筆能力,訓練普通班需具備的基本學習能力,使其更接近普通班的能力,有助於國小後的學習。
2. 若孩子從未就學過,或前一年接受學前教育的時間過少(如:因疾病或住院治療導致無法就學),經緩讀有助於學校適應。
3. 若孩子能力在障礙邊緣,經過一年的緩讀,能力能提升到普通班「一般生中下程度」,讓孩子學業挫折感不至於太深,且生活自理能力達到小一的水準,並具備一定的人際社交能力,「或許」適合緩讀。
>>舉例而言
例1:孩子目前能認得自己的名字,但在運筆書寫方面,仍在練習描虛線、仿寫的能力,未能自己寫名字或注音符號。
例2:孩子各領域能力處於邊緣程度,但生活自理未能獨立,如:未戒尿布、無法自行上廁所、無法自行吃飯等。
例3:孩子大班,但第一次就學,尚未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需要緩讀一年建立常規。
不適合緩讀的情況
孩子能力與同齡孩子落差甚大,即便經過緩讀的一年能有所進步,但仍無法提升到普通班的能力,因而國小鑑定安置依舊會安置進特教班,如此則不建議緩讀,應直接就讀國小特教班,接受適齡、適性的個別化的特教班課程。
>>舉例而言
孩子目前就讀特幼班,但在一年以上的就學經驗後,認知、語言、動作及生活自理能力進步幅度有限,老師及入小鑑定安置的心評老師皆判斷小學後明顯需安置於特教班者。
▍ 緩讀計畫
若要辦理緩讀申請,必須要檢附「緩讀計畫」。緩讀計畫是由家長撰寫的一份計畫書,針對孩子目前的就學情形、緩讀期間規劃的學習場所去做描述,並且擬定適性教育計劃、療育計畫,以及完整列出緩讀期間家長對孩子的各項能力提升之期望。
台北市西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 https://www.syrc.tp.edu.tw/Home/Files2
▍緩讀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
孩子在緩讀這一年,若家長能徹底落實緩讀計畫,從家庭做起,並加上早療,陪伴孩子進步。於一年後入小時,能夠因為能力的大幅進步,而有適應度明顯提升的表現。
缺點
錯失了和「同齡」孩子學習的機會。
若直接升上國小普通班,可有更多的同儕刺激去模仿跟練習;若原本可直接升國小安置在特教班,就可適齡地學習國小的課程,練習每天寫作業、練習在課桌椅前上課,獲得個別化的適性教育。
即便緩讀沒幫助,但是否沒壞處呢?
不該緩讀卻緩讀的孩子會浪費一年的時間,失去升上國小普通班/特教班學習「該年齡」在「小學階段學很多幼兒園學不到的事物」的機會。
舉例而言: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讀一年以上,但始終無法學會數字、認不得顏色、不會指認、沒有口語,原則上無法在緩讀的一年內能迅速習得。
而幼兒園的學習其實跟小學落差很大:
幼兒園沒有每天的回家作業;國小不論普通班還是特教班每天都會有回家作業
幼兒園上課很多都是在地板;小學則是課桌椅
幼兒園是以作息為流程;小學是一節一節的課堂
幼兒園多為教具操作的練習;小學很多的運筆...
▍ 緩讀相關資訊
以臺北市為例,每年的4月中後為暫緩入學(緩讀)的申請時間,但在緩讀之前,家長需先報名前一年11月底至12月初的入小鑑定安置,隔年才能申請緩讀。
暫緩入學(緩讀)的作業流程如下:
⦁ 申請資格:經鑑輔會鑑定通過,入國小為正式身心障礙學生者。
⦁ 申請時間:每年的4月中後。
⦁ 申請需檢附之相關資料:緩讀申請表、緩讀教育計畫書。
⦁ 通知緩讀結果:每年5月中。
⦁ 至緩讀學校報到:每年5月底。
*補充說明:
1. 確認緩讀通過後,未來一年後,孩子入國小前仍需重新鑑定安置。
2. 暫緩入學(緩讀)時間,最長僅一年為限。
3. 若放棄緩讀的安置結果,不得再參加一般幼兒的入學招生登記。
▍ 暫緩入學(緩讀)安置作業原則參考(以臺北市為例)
⦁ 原就讀公立幼兒園或非營利幼兒園者,安置原校(園)。
⦁ 原就讀私立幼兒園(含準公共)、機構或發展中心,緩讀期間欲就讀公立幼兒園者:
1. 依申請時戶籍的所在地,緩讀在該國小學區公立學校的附設幼兒園。
2. 若學區學校無附設幼兒園,依戶籍所在地,緩讀在鄰近的公立學校附設幼兒園。
⬇️ 孩子上小學前須具備的能力
▍ 早療治療師怎麼看緩讀
〈治療所〉語言治療邱老師說
如果是有潛力的邊緣型孩子,經過額外的一年時間準備,有機會追上至少「普通生中下程度」的,我會鼓勵緩讀。
但我遇到的大部分是孩子能力偏向重度,而家長卻對緩讀有不切實際幻想。幼兒園階段在特教班、未來生上國小也確定需要進入特教班的,基本上我不會建議緩讀了。
真的應該緩讀的自己卻覺得「應該還好,不想讓小孩晚別人一年」。
結局常常是老師及治療師與家長花時間費力溝通後,家長仍維持想法。最終只能含淚送小孩準時畢業。
〈入校〉職能治療鄭老師說
曾聽聞家長表示「教育局處或老師對於辦理緩讀不友善」。
老師並非嫌麻煩,而是老師憑藉專業與經驗,判斷孩子確實不適合緩讀。
在早療與教育現場,常見到家長不了解緩讀的意義,對於緩讀抱持不符合孩子能力與益處的希冀,為不該緩讀卻辦理緩讀的孩子做申請。
以臺北市為例,何以緩讀計畫是要由家長自行填寫、送申請呢?
因為多數緩讀的申請是源於家長的意願與決定,並非治療師與老師的專業建議。以多數障礙程度較高的孩子而言,治療師與老師希望孩子們能夠適齡升上國小,安置在適合他們的班型(如:特教班)。
常見到很多緩讀計畫長得雷同,只因家長為求通過,而互相參考。但在緩讀通過後,實際努力落實緩讀計畫的家長並非多數。如此,孩子這一年缺乏了同齡刺激、適齡學習的機會,著實可惜。
老師間曾笑將緩讀比喻為博愛座,本質上都是依據每一人自由心證的行為,我們尊重每個人的想法與行為,但是否真有其意義是另外的事了。
〈入校〉職能治療師林老師說
在無數場IEP會議、與家長們的討論中,觀察到:
許多家長直覺印象認為「學前特教班只是落後的孩子們組成一班」;而「國小特教班就是障礙程度很高、肢體能力不好的中重度身障學生」。
因此擔心自家會跑跳、會說話、會認注音符號的孩子,若就讀國小特教班會因缺少同儕刺激而被耽誤,因而亟力避免孩子進入國小特教班。如此,「緩讀」就是一根幫助孩子不用進特教班的浮木。
家長要瞭解的是,孩子進入不適合的班級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強烈的學業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結交不到朋友、無法融入班級,造成自信心崩潰,不僅不快樂,甚至整個人變得怯生生、呆呆的......。
▍常見Q&A
Q:孩子能念普通班+資源班。經過一年緩讀,成績或許能從班上後段班拉到中段班,獲得更多的自信心,如此是不是就適合緩讀?
A: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一開始入小鑑定安置的心評老師判斷孩子能力可以安置在「普通班+資源班」,其實不見得一定要緩讀。直接升上普通班,並接受資源提供適性服務即可。
確實,如果家長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力可從後段班拉到中段班,緩讀可能是可行的。但沒人能保證他在「幼兒園」緩讀,心智與學業能力就能自動提升,並在入「小學」時,能力拉到中段班,畢竟幼兒園的生態與小學截然不同。
能夠有更多的自信心的,往往是家長,小孩並沒有太大的感受差別。不要為了避免孩子進入國小特教班而硬是ㄍ一ㄣ進普通班。孩子若沒有安置到正確的班級,會意識到自己跟同儕的不一樣,出現趕不上同儕的壓力、無法融入同儕遊戲的失落,甚至造成心理問題。
Q:認知及語言沒有太大問題,但情障、社交能力不好的亞斯孩子適合緩讀嗎?
A:端看緩讀的目的。如果孩子在緩讀一年後,情緒更穩定,社交上更主動,自然是有幫助。不過,與幼兒園相比,小學是截然不同的生態跟情境,幼兒園的環境也較沒有作業壓力、同儕壓力、課堂壓力,因此無法保證孩子在新的階段能夠像在幼兒園一樣適應。
▍結語
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每一個特殊孩子來說,分分秒秒都是黃金的療育期。因此,暫緩入學(緩讀)與否,便更加重要與關鍵,家長務必審慎考量,以孩子的角度為出發點,多方思考「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能力差距」及「孩子的身心理狀態」適不適合申請緩讀;建議可多加詢問不同專業的人員的想法及觀點,如:醫師、治療師及學校老師等,從不同角度看孩子的需求,再加以彙整,做出最符合孩子需求的決定,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
⦁ 【入小鑑定安置】擔心孩子的能力在升小學後適應困難-爸媽要做的準備與申請
⦁ 【幼兒園】「鑑定安置」不是只有嚴重的身心障礙孩子需要,輕微發展遲緩的孩子也需要!
緩讀並非100%意味著能幫孩子多爭取一年進步成長的機會/canva
緩讀,意即「暫緩入學」,是一個延緩一年升上國小一年級的機制,適合身心理狀態尚未準備好就讀國小的孩子。
緩讀的宗旨是以家長的陪伴為核心,輔以早療端的介入,讓孩子能夠在一年間出現明顯的進步,且如此的進步所帶來的優點必須大於孩子晚一年入學無法適齡學習、無法與同齡孩子互動所帶來的缺點。
緩讀並非萬靈丹,孩子也並非100%會在一年內突飛猛進。家長必須釐清緩讀的意義、效益與壞處。
▍ 緩讀必須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
暫緩入學與否,必須視孩子的需求及能力審慎評估,而非家長自己的期望;考量的是孩子的最大利益,而非家長方便。以下觀點供家長思考孩子真正的緩讀需求。
家長的角色
⦁ 擬訂一整年的緩讀計畫,計畫中要為孩子設計各領域課程、安排早療,並確實執行。
⦁ 緩讀一年,會在家依照緩讀計畫的目標,有效訓練欲提升的能力,以銜接小學。
⦁ 知道緩讀這一年會需要多付出很多費用,家庭經濟狀況可支持孩子緩讀一年。
*除了落實緩讀計畫中所要幫孩子增加的早療療育課的費用,家長也要計算帶孩子做療育、陪孩子練習而無法工作的機會成本
孩子的角色
⦁ 孩子的生理限制或先天疾病,多緩讀一年的治療可有明顯之改善。
⦁ 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幅度,多緩讀一年的時間,透過積極早療及醫療復健能有明顯之進步,有助於孩子升小學後的學習。
⦁ 孩子的生活自理未能獨立,需要再一年的時間訓練,緩讀一年後便能獨立生活自理。
延伸閱讀《擔心孩子的能力在升小學後適應困難-爸媽要做的準備與申請(入小鑑定安置)》
▍ 什麼樣的情況適合緩讀?
適合緩讀的情況
1. 經過一年緩讀的時間,未來國小的安置班型極可能向上安置者,較適合緩讀。如:國小到普通班會太吃力,到特教班太可惜者,緩讀一年加強認知及運筆能力,訓練普通班需具備的基本學習能力,使其更接近普通班的能力,有助於國小後的學習。
2. 若孩子從未就學過,或前一年接受學前教育的時間過少(如:因疾病或住院治療導致無法就學),經緩讀有助於學校適應。
3. 若孩子能力在障礙邊緣,經過一年的緩讀,能力能提升到普通班「一般生中下程度」,讓孩子學業挫折感不至於太深,且生活自理能力達到小一的水準,並具備一定的人際社交能力,「或許」適合緩讀。
>>舉例而言
例1:孩子目前能認得自己的名字,但在運筆書寫方面,仍在練習描虛線、仿寫的能力,未能自己寫名字或注音符號。
例2:孩子各領域能力處於邊緣程度,但生活自理未能獨立,如:未戒尿布、無法自行上廁所、無法自行吃飯等。
例3:孩子大班,但第一次就學,尚未建立良好的班級常規,需要緩讀一年建立常規。
不適合緩讀的情況
孩子能力與同齡孩子落差甚大,即便經過緩讀的一年能有所進步,但仍無法提升到普通班的能力,因而國小鑑定安置依舊會安置進特教班,如此則不建議緩讀,應直接就讀國小特教班,接受適齡、適性的個別化的特教班課程。
>>舉例而言
孩子目前就讀特幼班,但在一年以上的就學經驗後,認知、語言、動作及生活自理能力進步幅度有限,老師及入小鑑定安置的心評老師皆判斷小學後明顯需安置於特教班者。
▍ 緩讀計畫
若要辦理緩讀申請,必須要檢附「緩讀計畫」。緩讀計畫是由家長撰寫的一份計畫書,針對孩子目前的就學情形、緩讀期間規劃的學習場所去做描述,並且擬定適性教育計劃、療育計畫,以及完整列出緩讀期間家長對孩子的各項能力提升之期望。
台北市西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 / https://www.syrc.tp.edu.tw/Home/Files2
▍緩讀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
孩子在緩讀這一年,若家長能徹底落實緩讀計畫,從家庭做起,並加上早療,陪伴孩子進步。於一年後入小時,能夠因為能力的大幅進步,而有適應度明顯提升的表現。
缺點
錯失了和「同齡」孩子學習的機會。
若直接升上國小普通班,可有更多的同儕刺激去模仿跟練習;若原本可直接升國小安置在特教班,就可適齡地學習國小的課程,練習每天寫作業、練習在課桌椅前上課,獲得個別化的適性教育。
即便緩讀沒幫助,但是否沒壞處呢?
不該緩讀卻緩讀的孩子會浪費一年的時間,失去升上國小普通班/特教班學習「該年齡」在「小學階段學很多幼兒園學不到的事物」的機會。
舉例而言: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讀一年以上,但始終無法學會數字、認不得顏色、不會指認、沒有口語,原則上無法在緩讀的一年內能迅速習得。
而幼兒園的學習其實跟小學落差很大:
幼兒園沒有每天的回家作業;國小不論普通班還是特教班每天都會有回家作業
幼兒園上課很多都是在地板;小學則是課桌椅
幼兒園是以作息為流程;小學是一節一節的課堂
幼兒園多為教具操作的練習;小學很多的運筆...
▍ 緩讀相關資訊
以臺北市為例,每年的4月中後為暫緩入學(緩讀)的申請時間,但在緩讀之前,家長需先報名前一年11月底至12月初的入小鑑定安置,隔年才能申請緩讀。
暫緩入學(緩讀)的作業流程如下:
⦁ 申請資格:經鑑輔會鑑定通過,入國小為正式身心障礙學生者。
⦁ 申請時間:每年的4月中後。
⦁ 申請需檢附之相關資料:緩讀申請表、緩讀教育計畫書。
⦁ 通知緩讀結果:每年5月中。
⦁ 至緩讀學校報到:每年5月底。
*補充說明:
1. 確認緩讀通過後,未來一年後,孩子入國小前仍需重新鑑定安置。
2. 暫緩入學(緩讀)時間,最長僅一年為限。
3. 若放棄緩讀的安置結果,不得再參加一般幼兒的入學招生登記。
▍ 暫緩入學(緩讀)安置作業原則參考(以臺北市為例)
⦁ 原就讀公立幼兒園或非營利幼兒園者,安置原校(園)。
⦁ 原就讀私立幼兒園(含準公共)、機構或發展中心,緩讀期間欲就讀公立幼兒園者:
1. 依申請時戶籍的所在地,緩讀在該國小學區公立學校的附設幼兒園。
2. 若學區學校無附設幼兒園,依戶籍所在地,緩讀在鄰近的公立學校附設幼兒園。
⬇️ 孩子上小學前須具備的能力
▍ 早療治療師怎麼看緩讀
〈治療所〉語言治療邱老師說
如果是有潛力的邊緣型孩子,經過額外的一年時間準備,有機會追上至少「普通生中下程度」的,我會鼓勵緩讀。
但我遇到的大部分是孩子能力偏向重度,而家長卻對緩讀有不切實際幻想。幼兒園階段在特教班、未來生上國小也確定需要進入特教班的,基本上我不會建議緩讀了。
真的應該緩讀的自己卻覺得「應該還好,不想讓小孩晚別人一年」。
結局常常是老師及治療師與家長花時間費力溝通後,家長仍維持想法。最終只能含淚送小孩準時畢業。
〈入校〉職能治療鄭老師說
曾聽聞家長表示「教育局處或老師對於辦理緩讀不友善」。
老師並非嫌麻煩,而是老師憑藉專業與經驗,判斷孩子確實不適合緩讀。
在早療與教育現場,常見到家長不了解緩讀的意義,對於緩讀抱持不符合孩子能力與益處的希冀,為不該緩讀卻辦理緩讀的孩子做申請。
以臺北市為例,何以緩讀計畫是要由家長自行填寫、送申請呢?
因為多數緩讀的申請是源於家長的意願與決定,並非治療師與老師的專業建議。以多數障礙程度較高的孩子而言,治療師與老師希望孩子們能夠適齡升上國小,安置在適合他們的班型(如:特教班)。
常見到很多緩讀計畫長得雷同,只因家長為求通過,而互相參考。但在緩讀通過後,實際努力落實緩讀計畫的家長並非多數。如此,孩子這一年缺乏了同齡刺激、適齡學習的機會,著實可惜。
老師間曾笑將緩讀比喻為博愛座,本質上都是依據每一人自由心證的行為,我們尊重每個人的想法與行為,但是否真有其意義是另外的事了。
〈入校〉職能治療師林老師說
在無數場IEP會議、與家長們的討論中,觀察到:
許多家長直覺印象認為「學前特教班只是落後的孩子們組成一班」;而「國小特教班就是障礙程度很高、肢體能力不好的中重度身障學生」。
因此擔心自家會跑跳、會說話、會認注音符號的孩子,若就讀國小特教班會因缺少同儕刺激而被耽誤,因而亟力避免孩子進入國小特教班。如此,「緩讀」就是一根幫助孩子不用進特教班的浮木。
家長要瞭解的是,孩子進入不適合的班級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強烈的學業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結交不到朋友、無法融入班級,造成自信心崩潰,不僅不快樂,甚至整個人變得怯生生、呆呆的......。
▍常見Q&A
Q:孩子能念普通班+資源班。經過一年緩讀,成績或許能從班上後段班拉到中段班,獲得更多的自信心,如此是不是就適合緩讀?
A:答案是不一定。
如果一開始入小鑑定安置的心評老師判斷孩子能力可以安置在「普通班+資源班」,其實不見得一定要緩讀。直接升上普通班,並接受資源提供適性服務即可。
確實,如果家長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力可從後段班拉到中段班,緩讀可能是可行的。但沒人能保證他在「幼兒園」緩讀,心智與學業能力就能自動提升,並在入「小學」時,能力拉到中段班,畢竟幼兒園的生態與小學截然不同。
能夠有更多的自信心的,往往是家長,小孩並沒有太大的感受差別。不要為了避免孩子進入國小特教班而硬是ㄍ一ㄣ進普通班。孩子若沒有安置到正確的班級,會意識到自己跟同儕的不一樣,出現趕不上同儕的壓力、無法融入同儕遊戲的失落,甚至造成心理問題。
Q:認知及語言沒有太大問題,但情障、社交能力不好的亞斯孩子適合緩讀嗎?
A:端看緩讀的目的。如果孩子在緩讀一年後,情緒更穩定,社交上更主動,自然是有幫助。不過,與幼兒園相比,小學是截然不同的生態跟情境,幼兒園的環境也較沒有作業壓力、同儕壓力、課堂壓力,因此無法保證孩子在新的階段能夠像在幼兒園一樣適應。
▍結語
一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每一個特殊孩子來說,分分秒秒都是黃金的療育期。因此,暫緩入學(緩讀)與否,便更加重要與關鍵,家長務必審慎考量,以孩子的角度為出發點,多方思考「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能力差距」及「孩子的身心理狀態」適不適合申請緩讀;建議可多加詢問不同專業的人員的想法及觀點,如:醫師、治療師及學校老師等,從不同角度看孩子的需求,再加以彙整,做出最符合孩子需求的決定,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