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寧寧老師同意轉載
面對孩子的學業,家長心中的態度與外顯的表現會影響孩子/canva
女孩今年升上國小一年級。前些日子,一直無法適應學校的考試。遇到有考試的日子,會渾身焦慮、抗拒上學,甚至曾驚動學校輔導室、教務處的老師們。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考試分數,我一直都沒有要求。某次,女兒只寫對一題,卻考了40分,因為老師是用扣分的方式計算分數。我笑笑地對孩子說:「哇!妳這樣賺到了,一題我們就有40分耶!」。
並沒有特別要求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因為我認為:
學習是一個過程,重在過程的累積。結果如何,平常心就好。
但在這一段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體會到:
不要再只是、或總是跟孩子說「加油」了。
我覺知到:
當我的內心對孩子有「我」的期待,希望孩子再接再厲,如此就是要孩子按照我的想法、期待去做,成為我要的樣子,而不是孩子的樣子。當我的內心,仍然看不到孩子有她的學習步調和旅程時,我依舊會不小心用我的期待推動孩子。
然而,不是不能說加油,而是當我們說加油時,如果這份加油背後,裝滿的是大人要孩子成為自己內心期許的樣子時,加油,就是變相的壓力。
「總是說加油!」
假如家長的期許,已經變成孩子的壓力以及焦慮來源,那對於學習可能不見得有幫助。
「總是說加油!」
也可能意味著我們在向孩子透露:你還不夠好,你應該要更好。
「總是說加油!」
也可能變成一種逃避,企圖轉移我們真正需要看見孩子的內心狀態。
很多時候,更重要的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內看」。向內看:
我們的心,怎麼了?
孩子的心,怎麼了?
照顧內心,常常是最為重要,但卻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說加油時!也請打從內心,真正的相信孩子。
後來,我問了女兒:「既然考試不可避免,妳希望怎麼做呢?」,她說:「那就媽媽陪我練習吧。我還是會害怕考試,但我想要練習到考好一點!」。
即使害怕,依舊願意面對,不就是勇氣嗎?
勇氣不是誰可以給予的,勇氣是透過內心油然而生,成為自己的。孩子也從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建築起內心不易撼動的自信,因為這是他們自己「主動」面對,而不是被大人強迫和帶動的。
之後,陪伴女兒面對害怕考試,我不再說加油了,我會對女兒說:
「媽咪與妳在一起唷」
「媽咪永遠相信妳」
因為我看到,女兒不需要我多麼用力地加油,而是需要我的全然接納、同理陪伴,以及認真的相信。
外在的成就,努力可得。
然而,孩子內心受用一生的正向心理素質,需要大人們細心的關注與陪伴,逐步建立和培養。
比起對孩子說道理、總要孩子接受我們認為對的觀點。孩子往往真正需要的,是我們真心願意好好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們、看見他們、理解他們。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展現笑容,也能擁有面對挫折的韌性能力。我還在學習,我們一起學習吧!
本文經寧寧老師同意轉載
面對孩子的學業,家長心中的態度與外顯的表現會影響孩子/canva
女孩今年升上國小一年級。前些日子,一直無法適應學校的考試。遇到有考試的日子,會渾身焦慮、抗拒上學,甚至曾驚動學校輔導室、教務處的老師們。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考試分數,我一直都沒有要求。某次,女兒只寫對一題,卻考了40分,因為老師是用扣分的方式計算分數。我笑笑地對孩子說:「哇!妳這樣賺到了,一題我們就有40分耶!」。
並沒有特別要求孩子的考試分數是因為我認為:
學習是一個過程,重在過程的累積。結果如何,平常心就好。
但在這一段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體會到:
不要再只是、或總是跟孩子說「加油」了。
我覺知到:
當我的內心對孩子有「我」的期待,希望孩子再接再厲,如此就是要孩子按照我的想法、期待去做,成為我要的樣子,而不是孩子的樣子。當我的內心,仍然看不到孩子有她的學習步調和旅程時,我依舊會不小心用我的期待推動孩子。
然而,不是不能說加油,而是當我們說加油時,如果這份加油背後,裝滿的是大人要孩子成為自己內心期許的樣子時,加油,就是變相的壓力。
「總是說加油!」
假如家長的期許,已經變成孩子的壓力以及焦慮來源,那對於學習可能不見得有幫助。
「總是說加油!」
也可能意味著我們在向孩子透露:你還不夠好,你應該要更好。
「總是說加油!」
也可能變成一種逃避,企圖轉移我們真正需要看見孩子的內心狀態。
很多時候,更重要的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內看」。向內看:
我們的心,怎麼了?
孩子的心,怎麼了?
照顧內心,常常是最為重要,但卻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說加油時!也請打從內心,真正的相信孩子。
後來,我問了女兒:「既然考試不可避免,妳希望怎麼做呢?」,她說:「那就媽媽陪我練習吧。我還是會害怕考試,但我想要練習到考好一點!」。
即使害怕,依舊願意面對,不就是勇氣嗎?
勇氣不是誰可以給予的,勇氣是透過內心油然而生,成為自己的。孩子也從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建築起內心不易撼動的自信,因為這是他們自己「主動」面對,而不是被大人強迫和帶動的。
之後,陪伴女兒面對害怕考試,我不再說加油了,我會對女兒說:
「媽咪與妳在一起唷」
「媽咪永遠相信妳」
因為我看到,女兒不需要我多麼用力地加油,而是需要我的全然接納、同理陪伴,以及認真的相信。
外在的成就,努力可得。
然而,孩子內心受用一生的正向心理素質,需要大人們細心的關注與陪伴,逐步建立和培養。
比起對孩子說道理、總要孩子接受我們認為對的觀點。孩子往往真正需要的,是我們真心願意好好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同理他們、看見他們、理解他們。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展現笑容,也能擁有面對挫折的韌性能力。我還在學習,我們一起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