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跟他說話、講故事給他聽或是買玩具給他玩,怎麼口語出現還是這麼少?」
想要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除了大人一逕地語言輸入,更重要的是品質好的「溝通」/xframe
▍有情感意義的經驗促使了「溝通」
家長有能力提供與孩子說話、共讀的情境,這是很棒的事情,不過這些都屬於大人提供的語言「輸入」,而我們期待的是孩子語言「輸出」的表現,這過程是需要透過「一來一往」的『溝通』,幫助孩子慢慢累積正向且成功的經驗。
「經驗」是大腦成長的關鍵。
我們每個人不管學習什麼,都是從接觸新的經驗開始。每個人生存的時時刻刻都會接收不同的訊息,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嗅味覺以及內在感覺,進而累積不同的感受。而在累積經驗中不是單依賴一種感官訊息,而是不同的訊息同時進入大腦,每個人也會利用較優勢的感官協助處理及整合訊息。
若我們對孩子只是一逕地說、說、說,如此對於孩子而言,只有聽覺訊息的輸入;當輸入的訊息超出孩子的認知負荷,便無法吸收及學習。
人類會以任何方式分享個人的經驗,並與他人互動交流,化作「溝通」。會讓人記得並想與他人分享,代表這個經驗是具有『情感意義』的,人體在不知不覺中記住當下的感受,並儲存在大腦中。
例如:孩子摸到冰冰涼涼的水,這是種觸覺的感受,他會記得並有意義地儲存在大腦中。當下次遇到相似的經歷時,也能回想起曾經的體驗。當這樣的感受想要嘗試與他人分享時,便是產生了一個有情感意義的想法。若溝通對象有注意到這些訊息並且回應,就會促成一來一往的溝通。
▍什麼是溝通
可以回想看看我們在哪些狀況下是在溝通?
跟朋友坐在咖啡廳裡聊天、走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揮揮手、點點頭、用社交軟體傳文字訊息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腦中產生有情感意義的想法進而促成了與他人的溝通。
看似簡單的溝通,其實過程相當複雜:
①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一起關注相同的情境、活動或話題
② 其中一方釋放訊息
③ 另一方接收並解讀對方所傳遞的訊息
④ 針對對方的訊息,再回覆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如此一來一往的訊息收發,成就了一場對話溝通。
▍與孩子的溝通
根據上面「溝通的過程」,我們可以回想:當我們與孩子說話時、講故事給孩子聽,提供不同的語言輸入時,
孩子
-是否與大人關注相同的事物?
-是否在意我們所說的話與所做的行為?
-是否投入這樣的活動過程?
-眼神中是否流露出充滿興趣的一道光?
-是否能將心中有情感意義的想法傳達出來?
而我們大人是否有回應孩子的想法呢?
前面提到:腦中產生有意義的想法後,會表達出來。不過,表達的方式只有「說話」這個管道嗎?
確實,對孩子而言,口語或許是最有效率的管道。但除此之外,我們也會使用肢體動作、手勢、臉部表情、文字、書寫等不同的方式,想盡辦法讓溝通對象了解我們的想法。
▍停止不斷地對孩子「輸入」
孩子在學習溝通及累積生活經驗的過程中,是需要大人大量的陪伴與支持,並給予『剛剛好』的挑戰,幫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正向且成功的經驗。
大人可以怎麼做?
-先『停下』我們原本要教導或告訴孩子的事情
-隨時仔細『觀察』孩子對哪些事情是感興趣的
-『好奇』孩子為什麼會對此感興趣
-嘗試放大及回應孩子,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累積不同的經驗、想法及感受。
想要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除了大人一逕地語言輸入,更重要的是品質好的「溝通」/xframe
▍有情感意義的經驗促使了「溝通」
家長有能力提供與孩子說話、共讀的情境,這是很棒的事情,不過這些都屬於大人提供的語言「輸入」,而我們期待的是孩子語言「輸出」的表現,這過程是需要透過「一來一往」的『溝通』,幫助孩子慢慢累積「正向且成功的經驗」。
「經驗」是大腦成長的關鍵。
我們每個人不管學習什麼,都是從接觸新的經驗開始。每個人生存的時時刻刻都會接收不同的訊息,包含了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嗅味覺以及內在感覺,進而累積不同的感受。而在累積經驗中不是單依賴一種感官訊息,而是不同的訊息同時進入大腦,每個人也會利用較優勢的感官協助處理及整合訊息。
若我們對孩子只是一逕地說、說、說,如此對於孩子而言,只有聽覺訊息的輸入;當輸入的訊息超出孩子的認知負荷,便無法吸收及學習。
人類會以任何方式分享個人的經驗,並與他人互動交流,化作「溝通」。會讓人記得並想與他人分享,代表這個經驗是具有『情感意義』的,人體在不知不覺中記住當下的感受,並儲存在大腦中。
例如:孩子摸到冰冰涼涼的水,這是種觸覺的感受,他會記得並有意義地儲存在大腦中。當下次遇到相似的經歷時,也能回想起曾經的體驗。當這樣的感受想要嘗試與他人分享時,便是產生了一個有情感意義的想法。若溝通對象有注意到這些訊息並且回應,就會促成一來一往的溝通。
▍什麼是溝通
可以回想看看我們在哪些狀況下是在溝通?
跟朋友坐在咖啡廳裡聊天、走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揮揮手、點點頭、用社交軟體傳文字訊息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腦中產生有情感意義的想法進而促成了與他人的溝通。
看似簡單的溝通,其實過程相當複雜:
①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一起關注相同的情境、活動或話題
② 其中一方釋放訊息
③ 另一方接收並解讀對方所傳遞的訊息
④ 針對對方的訊息,再回覆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如此一來一往的訊息收發,成就了一場對話溝通。
▍與孩子的溝通
根據上面「溝通的過程」,我們可以回想:當我們與孩子說話時、講故事給孩子聽,提供不同的語言輸入時,
孩子
- 是否與大人關注相同的事物?
- 是否在意我們所說的話與所做的行為?
- 是否投入這樣的活動過程?
- 眼神中是否流露出充滿興趣的一道光?
- 是否能將心中有情感意義的想法傳達出來?
而我們大人是否有回應孩子的想法呢?
前面提到:腦中產生有意義的想法後,會表達出來。不過,表達的方式只有「說話」這個管道嗎?
確實,對孩子而言,口語或許是最有效率的管道。但除此之外,我們也會使用肢體動作、手勢、臉部表情、文字、書寫等不同的方式,想盡辦法讓溝通對象了解我們的想法。
▍停止不斷地對孩子「輸入」
孩子在學習溝通及累積生活經驗的過程中,是需要大人大量的陪伴與支持,並給予『剛剛好』的挑戰,幫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正向且成功的經驗。
大人可以怎麼做?
- 先『停下』我們原本要教導或告訴孩子的事情
- 隨時仔細『觀察』孩子對哪些事情是感興趣的
- 『好奇』孩子為什麼會對此感興趣
- 嘗試放大及回應孩子,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累積不同的經驗、想法及感受。
孩子也能慢慢在一來一往的互動當中提升與他人「分享心中想法」的動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