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的小兒復健治療大多為跨專業的團隊合作模式,常見包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語言治療。其中物理治療著重在粗(大)動作的評估與介入,透過設計遊戲來達到肢體訓練、動作發展和促進生活自理能力,並藉由專業分析來預估幼兒可能的骨骼肌肉問題,及早預防並矯正異常姿勢。
photo / xframe
正式進入早期療育前,需靠家長平時的觀察與互動來察覺幼兒是否出現遲緩問題,以下提供物理治療臨床上常見的粗動作發展里程碑之評估項目作為參考。
肌肉控制的初始階段,後期驅幹會稍微出現身體協調能力,以力翻身的準備。
肌肉控制較為成熟,身體的核心肌群越來越強壯,開始出現基本的移位能力,包含爬行、翻身、改變姿勢、用雙腳挪動。常聽到動作口訣「7坐8爬9站11挪」可供參考。
主要為移位能力的全面發展,包含蹲下起立、獨立行走、上下樓梯、跳躍。並開始出現合併「肩膀跟手部動作」的協調能力,例如丟接球。
關鍵的年齡點為:12個月時走得穩定,且速度越來越快;1歲半時開始探索高度並嘗試上下樓梯。
此階段是上下樓梯的成熟時期。
一般來說下樓梯會比上樓梯難一些,但每位小朋友的發展順序不同,加上環境的條件(如階梯高度,扶手在哪一側)也多少會有變化。
此時幼兒的下半身肌力越來越好,單腳站的動作開始出現;軀幹也十分穩定可以適應重心的轉移,準備進入所謂的「到處趴趴走」的全盛期。孩子發掘雙腳玩耍的樂趣,如踢球,踩踏沙子等等。
下半身動作成熟,腳部的變化增加。
孩子可以墊腳尖或是企鵝走,很快適應各種高度寬度或不同材質的地面與支撐面,如巧拼、沙地、草皮、泡棉、斜坡跟石子路等等,並能夠維持身體的穩定不會跌倒。
左邊跟右邊的手腳可以獨立分開動作或是組合動作(如邊拍手邊跺腳),表示身體的協調能力提升,並因為上半身肌肉力量增加,所以動作會運用到多重肌肉,來讓表現更快更遠、更準更多或更高。譬如丟球時不再只是手出力,而是連帶運用到肩膀跟背部的肌力,從外表來看可能還有助跑跟腰部的旋轉。
此時的關鍵年齡點為:4歲的單腳動作大量出現,代表除了小腿的肌力足夠外,腳底板的抓握跟足弓發展良好且穩定;5歲出現雙腳跳遠,此動作會運用全身肌肉,協調膝蓋的彎曲、雙手的擺動和軀幹的穩定,是一個體能指標。
如果孩子的發展與發展里程碑有落差,家長也不必過度緊張。發展里程碑的各種能力表現並非完全的線性或固定時間點,大多會橫跨月份且整合所有面向的評估;有時因應先天以及後天環境甚至會有所跳躍,並非某個年齡月份就必須出現指定動作才算正常。若有疑慮就直接請教專業的復健科醫師或治療師吧!
photo / xframe
正式進入早期療育前,需靠家長平時的觀察與互動來察覺幼兒是否出現遲緩問題,以下提供物理治療臨床上常見的粗動作發展里程碑之評估項目作為參考。
肌肉控制的初始階段,後期驅幹會稍微出現身體協調能力,以力翻身的準備。
肌肉控制較為成熟,身體的核心肌群越來越強壯,開始出現基本的移位能力,包含爬行、翻身、改變姿勢、用雙腳挪動。常聽到動作口訣「7坐8爬9站11挪」可供參考。
主要為移位能力的全面發展,包含蹲下起立、獨立行走、上下樓梯、跳躍。並開始出現合併「肩膀跟手部動作」的協調能力,例如丟接球。
關鍵的年齡點為:12個月時走得穩定,且速度越來越快;1歲半時開始探索高度並嘗試上下樓梯。
此階段是上下樓梯的成熟時期。
一般來說下樓梯會比上樓梯難一些,但每位小朋友的發展順序不同,加上環境的條件(如階梯高度,扶手在哪一側)也多少會有變化。
此時幼兒的下半身肌力越來越好,單腳站的動作開始出現;軀幹也十分穩定可以適應重心的轉移,準備進入所謂的「到處趴趴走」的全盛期。孩子發掘雙腳玩耍的樂趣,如踢球,踩踏沙子等等。
下半身動作成熟,腳部的變化增加。
孩子可以墊腳尖或是企鵝走,很快適應各種高度寬度或不同材質的地面與支撐面,如巧拼、沙地、草皮、泡棉、斜坡跟石子路等等,並能夠維持身體的穩定不會跌倒。
左邊跟右邊的手腳可以獨立分開動作或是組合動作(如邊拍手邊跺腳),表示身體的協調能力提升,並因為上半身肌肉力量增加,所以動作會運用到多重肌肉,來讓表現更快更遠、更準更多或更高。譬如丟球時不再只是手出力,而是連帶運用到肩膀跟背部的肌力,從外表來看可能還有助跑跟腰部的旋轉。
此時的關鍵年齡點為:4歲的單腳動作大量出現,代表除了小腿的肌力足夠外,腳底板的抓握跟足弓發展良好且穩定;5歲出現雙腳跳遠,此動作會運用全身肌肉,協調膝蓋的彎曲、雙手的擺動和軀幹的穩定,是一個體能指標。
如果孩子的發展與發展里程碑有落差,家長也不必過度緊張。發展里程碑的各種能力表現並非完全的線性或固定時間點,大多會橫跨月份且整合所有面向的評估;有時因應先天以及後天環境甚至會有所跳躍,並非某個年齡月份就必須出現指定動作才算正常。若有疑慮就直接請教專業的復健科醫師或治療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