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評報告中確實有一些艱澀的專有名詞,但家長只需要學習抓報告中的「重點」,就可了解孩子的能力強弱項,以便從生活裡陪伴練習,以及安排療育課加強。
▍早療聯評是什麼
聯評的全名是「早期療育聯合評估」。延伸閱讀:早療聯評是什麼?
聯合評估顧名思義就是聯合相關科別的醫師、各專業的治療師、社工師等人,為孩子的身體狀況、發展能力、家庭親職功能、就學情況進行評估,並將各領域專家的評估結果與建議統整在一份書面報告中,即為「早療聯評報告書」。
▍早療聯評報告書
不同縣市的聯評報告書格式與順序不同,但內容項目雷同。家長通常會在聯評完畢回診時拿到十到二十來頁的紙本文件,內容大致可分為:
一、個人資料與就診資訊
一般來說,報告書的最前面會放上孩子的個人資料、評估項目、本份報告書的完成時間、下次追蹤/評估的時間等資訊。
報告書是有期限的,過期就沒有效用了。因此家長要注意後兩者的時程,時效屆效期時要提前安排評估,避免手上報告書過期,要申請資源時沒有證明可用唷!
二、醫師、治療師、社工的評估內容與結果
聯評會將孩子能力劃分得很清楚,分別由不同專業人員進行評估。
報告中會有各能力是否通過標準的統整表,也有詳細各能力表現的文字描述。
以下內容項目在各間醫院出的聯評報告都能找到,順序略有不同。
1.能力統整表 :
統整表格中多是項目打勾,可以一目瞭然掌握各類型能力的程度。這個部分呈現相當易讀,家長一定要看明白,哪些能力被勾了「臨界」、「疑似」、「遲緩」或「異常」?就這些部分安排加強。
✔︎ 正常/無異常
✔︎ 臨界:正常接近遲緩的邊緣
✔︎ 疑似:尚無法判定,待觀察
✔︎ 遲緩/異常
2.詳細的評估結果說明與療育建議
治療師評估時所蒐集、分析並統整的詳細報告內容,包含:
• 評估測驗
• 家長填寫問卷
• 當下孩子的能力表現與反應
• 與家長晤談孩子在家中/學校的表現、家長的困擾與擔憂
• 建議加強訓練的能力
想瞭解「早療評估」如何執行,可閱讀《「早療評估」是什麼?小朋友一定要先評估才能做治療嗎?》
三、綜合建議
包含是否符合:身心障礙證明申請資格、重大傷病卡申請資格、是否需要再追蹤與需要由哪一科別追蹤、建議的療育類型、其他資源轉介與建議等。
▍不同能力歸不同類別的治療師管
治療師包含了物理、職能、語言與臨床心理,分別得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中,搜集孩子的能力資訊,並寫成報告。每一種專業負責不同的能力,部分會重疊,但在報告中大致可分為:
一、物理治療
• 粗大動作
>>15分鐘認識兒童物理治療相關能力與加強方式二、職能治療
• 精細動作
• 感覺統合
• 日常生活功能
>>15分鐘認識手部精細動作>>15分鐘認識職能相關能力與加強方式
三、語言治療
• 吞嚥/口腔功能
• 口語理解
• 口語表達
• 語用能力
• 說話
>>15分鐘認識兒童語言治療(上)>>15分鐘認識兒童語言治療(下)
四、臨床心理
• 認知能力
• 社會情緒功能
• 情緒行為與社會適應
▍評估測驗
在「評估測驗」的說明中,會有中英夾雜的專有名詞 、統計分數,令人感到難以讀懂。不過我們可以學習抓重點閱讀,一樣能瞭解意思。
首先,在各種專業的評估中,常會出現使用測驗的名稱。測驗名稱可能會是中英文與數字交雜,家長不用深入了解,若有需要與老師或其他早療人員討論孩子的狀況,可以直接提供報告書給對方。
如:皮巴迪動作發展良表第二版(PDMS-2)、衛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I-IV)、修訂學前兒童與驗障礙評量(PLS)等
上述名稱聽起來令人心生畏懼的都是「標準化評估工具」。
標準化評估工具指的專家學者經過研究與統計設計出來的。它有固定的指導語、題目、施測方式與道具。因為一切都是標準化的,因此可讓治療師在為孩子測驗完畢後,將分數對應常模表格,得出各種統計數值,進而了解孩子的能力程度與同齡相比是在正常範圍、邊緣、還是落入遲緩。
▍輕鬆解讀評估測驗的結果
數值有很多類型,原始分數、百分比、發展商數、標準分數等,家長初步可以學習看最簡單的百分位(百分等級),就可大致掌握孩子的能力。
簡單來說,百分位(百分等級)將同年齡的孩子根據能力分為 1 至 100 名。
➔ 百分位數為75,表示在100個同齡孩子中贏過75人
➔ 百分位數為 5 ,表示在100個同齡孩子中贏過 5 人
百分位數越高,代表孩子的能力越好;若小於7~15以下,可能就表示能力遲緩(不同能力或評估工具代表遲緩的切截百分位有差異)。
▍其他專有名詞說明
• 粗大動作
包含坐、站、走、跑、跳等大動作。
牽涉到孩子的肌力、肌耐力、平衡、協調、移行能力及速度、動作計畫能力、肌肉張力、球類操作技巧。
• 精細動作
手部的小動作能力,包含操作各種工具之技巧(如:剪刀、筆、摺紙)。
• 感覺統合
孩子接受各種感覺訊息(如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並傳到大腦,大腦解釋並處理這些訊息之後,孩子才可做出適當的反應。若過程出了問題,孩子可能會出現注意力、動作、行為、情緒等各種異常,例如觸覺敏感、喜歡衝來衝去尋求前庭刺激。
延伸閱讀>>關於感覺統合,爸媽要一定了解的知識[基礎篇]
• 視知覺
透過視覺接收訊息後,處理及分析視覺訊號的過程。包含以視覺辨識物體或畫面的形狀、顏色、大小、構造和形態等特性與空間關係,是孩子到了學齡階段閱讀、識字、抄寫的基礎。
• 語言表達
將腦中的想法透過說話、寫字等方式讓他人了解意思。說話又稱作「口語表達」。
• 語言理解
能夠解讀他人語言的意思,包含聽人說話、閱讀。聽人說話又稱作「口語理解」。
• 構音
發音準確與否,若孩子發音準確度低於該年齡應有的表現。所謂的臭乳呆又稱為「構音障礙」。
延伸閱讀>>小朋友講話不標準—家長必須瞭解的6個構音障礙重點
• 活動量
活動量大(高)的孩子往往有著手腳動來動去、喜歡跑跳、爬上爬下、不容易安定地坐好、話多等特質。
• 衝動性
會有行事衝動,忍不住、無法等待、缺乏耐心、易干擾他人、時常插嘴或打斷別人的狀況。
• 社會互動
指與他人進行有意義且符合社交規範的人際互動,其中也牽涉到孩子與他人語言表達的內容、語氣、表情、眼神接觸、輪替、互動動機、情緒控制、關懷他人等等的因素。
• 認知
認知的涵義廣泛,除了一般大眾熟悉的智力外,包含知覺、記憶、想像、辦認、思考、推理、判斷、注意力、語言、計畫、決策、想像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幫助孩子學習新知、形成概念、處理任務,與解決問題。
• 眼神接觸
眼睛注視互動的對象的表現,常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眼神接觸不佳。
聯評報告中確實有一些艱澀的專有名詞,但家長只需要學習抓報告中的「重點」,就可了解孩子的能力強弱項,以便從生活裡陪伴練習,以及安排療育課加強。
▍早療聯評是什麼
聯評的全名是「早期療育聯合評估」。延伸閱讀:早療聯評是什麼?
聯合評估顧名思義就是聯合相關科別的醫師、各專業的治療師、社工師等人,為孩子的身體狀況、發展能力、家庭親職功能、就學情況進行評估,並將各領域專家的評估結果與建議統整在一份書面報告中,即為「早療聯評報告書」。
▍早療聯評報告書
不同縣市的聯評報告書格式與順序不同,但內容項目雷同。家長通常會在聯評完畢回診時拿到十到二十來頁的紙本文件,內容大致可分為:
一、個人資料與就診資訊
一般來說,報告書的最前面會放上孩子的個人資料、評估項目、本份報告書的完成時間、下次追蹤/評估的時間等資訊。
報告書是有期限的,過期就沒有效用了。因此家長要注意後兩者的時程,時效屆效期時要提前安排評估,避免手上報告書過期,要申請資源時沒有證明可用唷!
二、醫師、治療師、社工的評估內容與結果
聯評會將孩子能力劃分得很清楚,分別由不同專業人員進行評估。
報告中會有各能力是否通過標準的統整表,也有詳細各能力表現的文字描述。
以下內容項目在各間醫院出的聯評報告都能找到,順序略有不同。
1.能力統整表 :
統整表格中多是項目打勾,可以一目瞭然掌握各類型能力的程度。這個部分呈現相當易讀,家長一定要看明白,哪些能力被勾了「臨界」、「疑似」、「遲緩」或「異常」?就這些部分安排加強。
✔︎ 正常/無異常
✔︎ 臨界:正常接近遲緩的邊緣
✔︎ 疑似:尚無法判定,待觀察
✔︎ 遲緩/異常
2.詳細的評估結果說明與療育建議
治療師評估時所蒐集、分析並統整的詳細報告內容,包含:
• 評估測驗
• 家長填寫問卷
• 當下孩子的能力表現與反應
• 與家長晤談孩子在家中/學校的表現、家長的困擾與擔憂
• 建議加強訓練的能力
想瞭解「早療評估」如何執行,可閱讀《「早療評估」是什麼?小朋友一定要先評估才能做治療嗎?》
三、綜合建議
包含是否符合:身心障礙證明申請資格、重大傷病卡申請資格、是否需要再追蹤與需要由哪一科別追蹤、建議的療育類型、其他資源轉介與建議等。
▍不同能力歸不同類別的治療師管
治療師包含了物理、職能、語言與臨床心理,分別得在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中,搜集孩子的能力資訊,並寫成報告。每一種專業負責不同的能力,部分會重疊,但在報告中大致可分為:
一、物理治療
• 粗大動作
>>15分鐘認識兒童物理治療相關能力與加強方式二、職能治療
• 精細動作
• 感覺統合
• 日常生活功能
>>15分鐘認識職能相關能力與加強方式三、語言治療
• 吞嚥/口腔功能
• 口語理解
• 口語表達
• 語用能力
• 說話
>>15分鐘認識兒童語言治療(上)>>15分鐘認識兒童語言治療(下)
四、臨床心理
• 認知能力
• 社會情緒功能
• 情緒行為與社會適應
▍評估測驗
在「評估測驗」的說明中,會有中英夾雜的專有名詞 、統計分數,令人感到難以讀懂。不過我們可以學習抓重點閱讀,一樣能瞭解意思。
首先,在各種專業的評估中,常會出現使用測驗的名稱。測驗名稱可能會是中英文與數字交雜,家長不用深入了解,若有需要與老師或其他早療人員討論孩子的狀況,可以直接提供報告書給對方。
如:皮巴迪動作發展良表第二版(PDMS-2)、衛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I-IV)、修訂學前兒童與驗障礙評量(PLS)等
上述名稱聽起來令人心生畏懼的都是「標準化評估工具」。
標準化評估工具指的專家學者經過研究與統計設計出來的。它有固定的指導語、題目、施測方式與道具。因為一切都是標準化的,因此可讓治療師在為孩子測驗完畢後,將分數對應常模表格,得出各種統計數值,進而了解孩子的能力程度與同齡相比是在正常範圍、邊緣、還是落入遲緩。
▍輕鬆解讀評估測驗的結果
數值有很多類型,原始分數、百分比、發展商數、標準分數等,家長初步可以學習看最簡單的百分位(百分等級),就可大致掌握孩子的能力。
簡單來說,百分位(百分等級)將同年齡的孩子根據能力分為 1 至 100 名。
➔ 百分位數為75,表示在100個同齡孩子中贏過75人
➔ 百分位數為 5 ,表示在100個同齡孩子中贏過 5 人
百分位數越高,代表孩子的能力越好;若小於7~15以下,可能就表示能力遲緩(不同能力或評估工具代表遲緩的切截百分位有差異)。
▍其他專有名詞說明
• 粗大動作
包含坐、站、走、跑、跳等大動作。
牽涉到孩子的肌力、肌耐力、平衡、協調、移行能力及速度、動作計畫能力、肌肉張力、球類操作技巧。
• 精細動作
手部的小動作能力,包含操作各種工具之技巧(如:剪刀、筆、摺紙)。
>>15分鐘認識手部精細動作• 感覺統合
孩子接受各種感覺訊息(如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並傳到大腦,大腦解釋並處理這些訊息之後,孩子才可做出適當的反應。若過程出了問題,孩子可能會出現注意力、動作、行為、情緒等各種異常,例如觸覺敏感、喜歡衝來衝去尋求前庭刺激。
延伸閱讀>>關於感覺統合,爸媽要一定了解的知識[基礎篇]
• 視知覺
透過視覺接收訊息後,處理及分析視覺訊號的過程。包含以視覺辨識物體或畫面的形狀、顏色、大小、構造和形態等特性與空間關係,是孩子到了學齡階段閱讀、識字、抄寫的基礎。
• 語言表達
將腦中的想法透過說話、寫字等方式讓他人了解意思。說話又稱作「口語表達」。
• 語言理解
能夠解讀他人語言的意思,包含聽人說話、閱讀。聽人說話又稱作「口語理解」。
• 構音
發音準確與否,若孩子發音準確度低於該年齡應有的表現。所謂的臭乳呆又稱為「構音障礙」。
延伸閱讀>>小朋友講話不標準—家長必須瞭解的6個構音障礙重點
• 活動量
活動量大(高)的孩子往往有著手腳動來動去、喜歡跑跳、爬上爬下、不容易安定地坐好、話多等特質。
• 衝動性
會有行事衝動,忍不住、無法等待、缺乏耐心、易干擾他人、時常插嘴或打斷別人的狀況。
• 社會互動
指與他人進行有意義且符合社交規範的人際互動,其中也牽涉到孩子與他人語言表達的內容、語氣、表情、眼神接觸、輪替、互動動機、情緒控制、關懷他人等等的因素。
• 認知
認知的涵義廣泛,除了一般大眾熟悉的智力外,包含知覺、記憶、想像、辦認、思考、推理、判斷、注意力、語言、計畫、決策、想像創造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幫助孩子學習新知、形成概念、處理任務,與解決問題。
• 眼神接觸
眼睛注視互動的對象的表現,常見有自閉特質的孩子眼神接觸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