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跨專業
2023.08.09
社群分享

「早療與學校」不能是平行時空,如何讓兩者效果加成?

無論你是家長、早療相關人員、特教老師、普通班老師,想想看:

孩子的早療端與學校端是不是像平行時空,互無交集?
老師與治療師的建議與作為是不是讓人隱約有種「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感覺呢?
你有想過怎麼將雙方的專業、建議、對孩子的介入連結起來,讓一加一的幫助大於二嗎?


家長要在早療與學校間,扮演好訊息傳遞的角色/xframe

 
▍復健治療師與學校老師「各自」努力

 

作為在醫院服務的語言治療師,評估、治療、與家長的討論、回家作業,情境多半設定在治療室及家庭兩種。

 

我會主動向家長詢問孩子在校情形,但通常沒有充裕的時間深入討論。 

 

在自己成為早療家長後,才意識到:

治療師與學校老師多半不清楚彼此在做什麼、會做什麼、要做什麼、以及還能怎麼做?
 

家長必須要整合「早療+學校+家庭」的資訊,讓老師與治療師清楚知曉全面的狀況,各方人馬才能共同為孩子提供最適切的幫助。

 

 

▍孩子在校的表現,與治療室、家庭中不同

 

我的兒子肌肉低張沒力氣,一歲就開始接受早療,練習大動作與精細動作。
 

然而,就讀幼兒園普通班一段時間後,老師反應不擔心孩子的動作表現,反倒是苦惱孩子在校出現類似過動的特質,例如:上課不專心、在團體活動中容易興奮到難以平靜、為求關注而常有故意的行為,頻繁與其他同儕發生紛爭等。

 

我們原本就清楚孩子高敏特質,情緒行為可能會有小狀況,但上述「在團體中」的行為表現,雖不至於很意外,卻也沒預料到會如此嚴重。

 
  

▍老師想瞭解早療狀況,治療師想瞭解在校情形 

 

針對孩子的狀況,學校老師有因應之道,同時也積極地詢問我們孩子早療的狀況,並提出希望治療師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處理。

  

然而,在與治療師討論時我發現:家長無法直接觀察孩子在校各種行為的前因後果,在資訊不夠完整的情況下,提供給治療師的線索總是差那麼一點。在制定治療活動與目標時,也無法拿捏得非常精準。

 

這才意識到:老師、治療師具備不同的專業,透過不同的角度與方式為孩子提供不同的幫助。不只是治療師,與老師的溝通極其必要,不然原先不想給老師添麻煩的美意可能大打折扣,甚至給老師帶來更大的困擾。

 

 

▍家長要成為學校與早療的橋樑

 

學校老師與治療師對於孩子的影響同等重要,但醫療與學校並無對接管道。礙於體制,兩端人員沒有機會共同爲孩子討論並擬訂練習目標,只能演變成雙方各自埋頭努力。

如此,處在中間的家長角色就顯得至關重要:家長必須花心力蒐集、彙整各方資訊與建議,並將訊息提供給雙方,大家才能共同為孩子擬出最全面的計畫。

 
家長的功能不能只是「把孩子送去上學、送去做治療」,必須要認真做功課,積極瞭解治療師與老師的想法與做法

 
  • 對於孩子的各種能力、情緒、行為表現有什麼觀察?

  • 幫孩子制定的練習有哪些?用意是什麼?

  • 大概使用什麼教具或輔具?

  • 有什麼練習是需要在不同情境下也加強的?

  • 老師與治療師希望彼此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 有什麼短期或長期的計劃?

 

 

▍可以向哪些人員討論孩子的狀況呢?

 

在早療、學校,有各種治療師與老師以不同觀點與方式幫助孩子,家長可積極與各位人員討論。

 

 早療治療師 

[自費治療課]
每堂課的時間較長,多在40~60分鐘,因此多數治療師會預留與家長的諮詢時間。因為時間相對充裕,家長在每堂課之前,可以預先準備比較多、比較細的問題項目。

 

[健保治療課]
可能是一對一的個課或團課,一堂課的時間多為30~40分鐘。健保體制治療師的課程多半一堂接著一堂,且如果是團課,治療師就得在更有限的時間內與家長進行討論。有時候可能會遇到老師趕著準備下一堂課、或是其他堂課的家長或學生壓縮到自己的時間,這都是難免的,治療師也不見得能掌控。
家長可以提前幾堂課預先跟治療師提出想討論的內容,請治療師稍留意之後幾堂課的時間與時機。

   

 幼兒園老師(一般教師/特教老師) 

一天下來,幼兒園老師可能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相對也能較全面地觀察孩子在各種活動、情境、與不同對象互動等的能力狀況。

家長可將孩子的能力分成小項目與老師討論:

大動作、小動作、語言能力、情緒、注意力、課堂參與情形、認知學習狀況、活動中的表現、同儕互動狀況、自理狀況、活動度等。
 
不過,家長詳實轉達早療狀況給老師的同時,千萬別將治療師交代的功課一股腦兒地丟給學校老師。老師與治療師的工作模式不同,但各具備不同幫助孩子的專業與方法。請家長要有這樣的認知,並給予老師足夠的信任!

 

 巡輔老師(特教老師)、入校治療師(專團治療師) 

家長通常只會在IEP會議時見到巡輔老師與入校治療師,但在IEP會議的之前,老師及治療師或許已多次觀察孩子各方面能力表現,對孩子的狀況熟悉,就其專業提供帶班老師建議並共同訂定出孩子的學期目標與執行方式。
 
在IEP會議中,老師與治療師會向家長說明孩子的狀況與上述的目標。家長記得先做功課,在開會前把想討論的問題列出來,與老師及治療師一同研究、討論! 

《【幼兒園】「鑑定安置」不是只有嚴重的身心障礙孩子需要,輕微發展遲緩的孩子也需要!》

 

 社工師 

如果孩子有通報早療轉介中心或接受早療聯評,就會有社工端的協助與資源。雖然社工師並不是直接面對孩子的人,但他們會從醫療院所、學校與家庭蒐集孩子各方面的資料,對於孩子的狀況會有全面性的掌握。部分在該地區服務久的社工師,對於各個醫療單位或學校的情況可是瞭若指掌。

*家長不用擔心孩子被通報到早療轉介中心會留下記錄、被貼標籤、或被政府關切,社工師會為家長提供資源、資訊,有百利無一害。到搜尋全台地點查查看所在地的通報轉介中心!

  
 

▍結語

 

對於早療兒童來說,影響表現的因子很多,包含情境、活動內容、互動對象、環境、飲食、壓力、身體狀況、藥物服用等等,且孩子的狀況會不斷變動。家長需要好好蒐集資料,分別與老師、治療師深入討論,仔細分析前因後果,才能擬出對症下藥的計畫。

 

爸爸媽媽到處幫孩子排課程、一週跑好多天早療、在家也認真陪伴練習,花了那麼多的心力與時間。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所有資源與心血發揮到最大化。家長必須成為橋樑,讓「早療+學校+家庭」三個面向有效連結,如此才能做出對孩子最精準的介入與幫助,也讓孩子少一點折騰,多一點進步。


家長要在早療與學校間,扮演好訊息傳遞的角色/xframe

 
 ▍復健治療師與學校老師「各自」努力

 

作為在醫院服務的語言治療師,評估、治療、與家長的討論、回家作業,情境多半設定在治療室及家庭兩種。

 

我會主動向家長詢問孩子在校情形,但通常沒有充裕的時間深入討論。 

 

在自己成為早療家長後,才意識到:

治療師與學校老師多半不清楚彼此在做什麼、會做什麼、要做什麼、以及還能怎麼做?

 
家長必須要整合「早療+學校+家庭」的資訊,讓老師與治療師清楚知曉全面的狀況,各方人馬才能共同為孩子提供最適切的幫助。

 

 

▍孩子在校的表現,與治療室、家庭中不同

 

我的兒子肌肉低張沒力氣,一歲就開始接受早療,練習大動作與精細動作。 
 

然而,就讀幼兒園普通班一段時間後,老師反應不擔心孩子的動作表現,反倒是苦惱孩子在校出現類似過動的特質,例如:上課不專心、在團體活動中容易興奮到難以平靜、為求關注而常有故意的行為,頻繁與其他同儕發生紛爭等。

 

我們原本就清楚孩子高敏特質,情緒行為可能會有小狀況,但上述「在團體中」的行為表現,雖不至於很意外,卻也沒預料到會如此嚴重。

 
 

▍老師想瞭解早療狀況,治療師想瞭解在校情形 

 

針對孩子的狀況,學校老師有因應之道,同時也積極地詢問我們孩子早療的狀況,並提出希望治療師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處理。

  

然而,在與治療師討論時我發現:家長無法直接觀察孩子在校各種行為的前因後果,在資訊不夠完整的情況下,提供給治療師的線索總是差那麼一點。在制定治療活動與目標時,也無法拿捏得非常精準。

 

這才意識到:老師、治療師具備不同的專業,以不同的角度與方式為孩子提供不同的幫助。不只是治療師,與老師的溝通極其必要,不然原先不想給老師添麻煩的美意可能大打折扣,甚至給老師帶來更大的困擾。


 

▍家長要成為學校與早療的橋樑

 

學校老師與治療師對於孩子的影響同等重要,但醫療與學校並無對接管道。礙於體制,兩端人員沒有機會共同爲孩子討論並擬訂練習目標,只能演變成雙方各自埋頭努力。
 

如此,處在中間的家長角色就顯得至關重要:家長必須花心力蒐集、彙整各方資訊與建議,並將訊息提供給雙方,大家才能共同為孩子擬出最全面的計畫。

 
家長的功能不能只是「把孩子送去上學、送去做治療」,必須要認真做功課,積極瞭解治療師與老師的想法與做法
 

▪︎ 
對於孩子的各種能力、情緒、行為表現有什麼觀察?
▪︎ 幫孩子制定的練習有哪些?用意是什麼?
▪︎ 大概使用什麼教具或輔具?
▪︎ 有什麼練習是需要在不同情境下也加強的?
▪︎ 老師與治療師希望彼此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 有什麼短期或長期的計劃?

 

 

▍可以向哪些人員討論孩子的狀況呢?

 

在早療、學校,有各種治療師與老師以不同觀點與方式幫助孩子,家長可積極與各位人員討論。

 

 早療治療師 

[自費治療課]
每堂課的時間較長,多在40~60分鐘,因此多數治療師會預留與家長的諮詢時間。因為時間相對充裕,家長在每堂課之前,可以預先準備比較多、比較細的問題項目。

 

[健保治療課]
可能是一對一的個課或團課,一堂課的時間多為30~40分鐘。健保體制治療師的課程多半一堂接著一堂,且如果是團課,治療師就得在更有限的時間內與家長進行討論。
有時候可能會遇到老師趕著準備下一堂課、或是其他堂課的家長或學生壓縮到自己的時間,這都是難免的,治療師也不見得能掌控。
 
家長可以提前幾堂課預先跟治療師提出想討論的內容,請治療師稍留意之後幾堂課的時間與時機。

   
 

 幼兒園老師(一般教師/特教老師) 

一天下來,幼兒園老師可能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長的,相對也能較全面地觀察孩子在各種活動、情境、與不同對象互動等的能力狀況。
  

因幼師會看到孩子全方面的能力,因此家長可以將想與幼師討論的能力分常小項目作討論:

 大動作、小動作、語言能力、情緒、注意力、課堂參與情形、認知學習狀況、活動中的表現、同儕互動狀況、自理狀況、活動度等。
 

不過,家長詳實轉達早療狀況給老師的同時,千萬別將治療師交代的功課一股腦兒地丟給學校老師。老師與治療師的工作模式不同,但各具備不同幫助孩子的專業與方法。請家長要有這樣的認知,並給予老師足夠的信任!
 
 

 巡輔老師(特教老師)、巡迴治療師 

家長通常只會在IEP會議時見到巡輔老師與入校治療師,但在IEP會議的之前,老師及治療師或許已多次觀察孩子各方面能力表現,對孩子的狀況熟悉,就其專業提供帶班老師建議並共同訂定出孩子的學期目標與執行方式。
 
在IEP會議中,老師與治療師會向家長說明孩子的狀況與上述的目標。家長記得先做功課,在開會前把想討論的問題列出來,與老師及治療師一同研究、討論! 

《【幼兒園】「鑑定安置」不是只有嚴重的身心障礙孩子需要,輕微發展遲緩的孩子也需要!》


 

 社工師 

如果孩子有通報早療轉介中心或接受早療聯評,就會有社工端的協助與資源。雖然社工師並不是直接面對孩子的人,但他們會從醫療院所、學校與家庭蒐集孩子各方面的資料,對於孩子的狀況會有全面性的掌握。部分在該地區服務久的社工師,對於各個醫療單位或學校的情況可是瞭若指掌。

*家長不用擔心孩子被通報到早療轉介中心會留下記錄、被貼標籤、或被政府關切,社工師會為家長提供資源、資訊,有百利無一害。到搜尋全台地點查查看所在地的通報轉介中心!

 
  

▍結語

 

對於早療兒童來說,影響表現的因子很多,包含情境、活動內容、互動對象、環境、飲食、壓力、身體狀況、藥物服用等等,且孩子的狀況會不斷變動。家長需要好好蒐集資料,分別與老師、治療師深入討論,仔細分析前因後果,才能擬出對症下藥的計畫。

 

爸爸媽媽到處幫孩子排課程、一週跑好多天早療、在家也認真陪伴練習,花了那麼多的心力與時間。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所有資源與心血發揮到最大化。
家長必須成為橋樑,讓「早療+學校+家庭」三個面向有效連結,如此才能做出對孩子最精準的介入與幫助,也讓孩子少一點折騰,多一點進步。
王昱淇
簡介

- 現職 -
醫院語言治療師
 
- 學經歷 -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

//
「是在醫院幫孩子做早療的治療師,也是帶孩子跑早療的媽媽」

 
一畢業就到醫院成為早療語言治療師

在生了低張+情緒行為狀況多的兒子

才發現對特兒們的了解與幫助似乎太過片面

 

經歷了四年全職媽媽生活

帶孩子跑早療、入幼兒園與小學

累積了滿點的育兒技能與早療知識資訊

也收穫了各領域的早療人才朋友

 

想以自己又是治療師又是早療家長的角度

與大家分享經歷與觀點

- 現職 -
醫院語言治療師
 
- 學經歷 -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

//
「是在醫院幫孩子做早療的治療師,也是帶孩子跑早療的媽媽」

 
一畢業就到醫院成為早療語言治療師

在生了低張+情緒行為狀況多的兒子

才發現對特兒們的了解與幫助似乎太過片面

 

經歷了四年全職媽媽生活

帶孩子跑早療、入幼兒園與小學

累積了滿點的育兒技能與早療知識資訊

也收穫了各領域的早療人才朋友

 

想以自己又是治療師又是早療家長的角度

與大家分享經歷與觀點

早療需求
小檢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