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早期療育
2022.12.07
社群分享

親子共讀:書的好玩,不必從讀開始

面對親子共讀,「讀」一字的直接解讀為親子之間的共讀就是要一起讀書的文字內容或圖片內容。
然而,親子共讀就是親子共玩的一種形式,也因此雙方都要感到輕鬆、有趣,才容易讓彼此更加投入並期待這樣的活動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若從「讀」開始,孩子的興趣、意願不高,試著讓書/繪本成為孩子的玩具吧!

本文為吳定諺治療師 kidodoo駐站專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親子共讀好處多多/xframe
 
小平的媽媽深知親子共讀對孩子帶來的好處,盡可能跟著所蒐集到的資訊來進行親子共讀:放慢說話的速度、充滿高低起伏語調的變化、提出問題來激發孩子的想法、等待孩子回應。
 
坐在一旁的小平,今年四歲,手裡把玩著最近喜歡的警車,對於媽媽的提問,會用簡單的語句回應,媽媽才講到一半,小平就跑開…。
 
另一組家庭,小安的爸爸也嘗試和兩歲小安一起共讀。小安喜歡拿著書不斷地翻頁,爸爸試圖想要停下小安的動作,好讓小安有機會可以看看每一頁繪本的內容,但小安就是只想翻翻頁,好像在尋找什麼,但真的翻頁後,又只想再翻下一頁...。

  
  
讓書/繪本變成孩子的玩具之一

 
以上述所提到的小平為例,小平並不排斥親子共讀,也喜歡坐在媽媽的一旁,但對於這樣的活動,小平沒有足夠的動機來延續這一個活動,也不期待媽媽手上這本書可以帶給他樂趣。

因此,若想幫助小平建立更好的親子共讀習慣,首要之務在於讓小平感受到書/繪本也可以帶來樂趣。然而,對當下的小平來說,書/繪本出現時,意味著他必須停下他喜歡的活動-警車追逐戰,盡可能讓自己冷靜地坐在媽媽一旁。

當我們試著從小平的視角來看這個活動,也就不難理解小平在媽媽唸到一半就中途離開的表現。既然如此,我們順著小平的視角,也就有機會讓書/繪本成為有趣的材料。

小平所喜歡的警車追逐戰,我們可以試著讓書/繪本成為其中的材料,讓繪本打開、倒蓋放在地板上,倒蓋的繪本和地板形成的一個小小的隧道,讓警車追逐戰出現新的劇情。

不同的繪本尺寸,隧道的大小也就不一,小平和媽媽一起討論哪一本書才是他要的隧道,這讓繪本的出現產生新的樂趣;兩本繪本對開,形成一個小小方型封閉空間,可以是囚禁匪車的監獄;一本一本的繪本在地上連接著一字排開,可以是無法跨越的河流、也可以是火車鐵軌路徑。

小平開始會用繪本封面的圖片來稱呼這些繪本、會想了解繪本封面的書名,讀寫萌發正悄悄地展開,這也是一種親子共讀的形式。

  
 
 

用孩子的視角來玩「書/繪本」這個玩具

 
二歲的小安只想不斷的翻頁,爸爸停下自己的動作,從小安的視角觀察到小安喜歡的是用她的手來探索書/繪本,尤其是小安專挑厚紙板製作的書來來翻。

爸爸發現後,自己拿著另一本相同材質的書,模仿小安的動作,一起跟著小安翻頁,小安留意到爸爸正在作和一模一樣的事情,眼睛短暫地突然注視了爸爸,爸爸把握住這個眼神上的注意,用充滿生動有趣的語氣,加快翻頁的速度,嘴裡說著:「看看誰翻得比較快?」,激起了小安的好勝心,努力地加快手上的動作。

此時的小安,注意的是在爸爸和手上的書不斷地來回轉換,留意爸爸動作的同時,也留意自己的翻書動作,爸爸出奇不意地做了一個變化,拍一下書中的圖片,嘴裡唸出看到的圖片,小安也不甘示弱地,開始模仿爸爸,每翻一頁就停下來,用小眼珠看著圖片內容,用興奮地語氣說出了自己看到的圖片。

從翻翻書的動作開始,孩子跟爸爸進入了共讀的活動。

   
  
 

培養孩子對書/繪本的動機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體差異,因此在面對同樣的事物,每個孩子的反應也就不盡相同。

有的孩子很喜歡聽著旁邊的大人、說著眼前的故事書或繪本內容,輕鬆地將耳朵聽到的訊息與眼前看到的圖片或文字做整合,有效地理解內容、產生自己對這本書/繪本的感受和想法,再將自己的想法以口語回應給一起共讀的大人;有的孩子喜歡的是用手來探索眼前的事物,不如將計就計,從手的操作出發,利用孩子原有的優勢管道作為進入共讀的路徑。
 
當孩子開始期待書/繪本的出現時,就有機會主動去好奇書/繪本的內容是什麼,這一份主動好奇,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有效、最容易延續的燃料, 保持好玩有趣的過程,能幫助孩子主動整合當下的訊息,成為自己的知識。
 
親子共讀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孩子長期的閱讀習慣,在最一開始、最重要的基礎是建構在孩子對於書/繪本是感到喜悅、趣味的動機。

本文為吳定諺治療師 kidodoo駐站專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親子共讀好處多多/xframe
 
小平的媽媽深知親子共讀對孩子帶來的好處,盡可能跟著所蒐集到的資訊來進行親子共讀:放慢說話的速度、充滿高低起伏語調的變化、提出問題來激發孩子的想法、等待孩子回應。
 
坐在一旁的小平,今年四歲,手裡把玩著最近喜歡的警車,對於媽媽的提問,會用簡單的語句回應,媽媽才講到一半,小平就跑開…。

另一組家庭,小安的爸爸也嘗試和兩歲小安一起共讀。小安喜歡拿著書不斷地翻頁,爸爸試圖想要停下小安的動作,好讓小安有機會可以看看每一頁繪本的內容,但小安就是只想翻翻頁,好像在尋找什麼,但真的翻頁後,又只想再翻下一頁...。

  
  
 
讓書/繪本變成孩子的玩具之一

 
以上述所提到的小平為例,小平並不排斥親子共讀,也喜歡坐在媽媽的一旁,但對於這樣的活動,小平沒有足夠的動機來延續這一個活動,也不期待媽媽手上這本書可以帶給他樂趣。

因此,若想幫助小平建立更好的親子共讀習慣,首要之務在於讓小平感受到書/繪本也可以帶來樂趣。然而,對當下的小平來說,書/繪本出現時,意味著他必須停下他喜歡的活動-警車追逐戰,盡可能讓自己冷靜地坐在媽媽一旁。

當我們試著從小平的視角來看這個活動,也就不難理解小平在媽媽唸到一半就中途離開的表現。既然如此,我們順著小平的視角,也就有機會讓書/繪本成為有趣的材料。

小平所喜歡的警車追逐戰,我們可以試著讓書/繪本成為其中的材料,讓繪本打開、倒蓋放在地板上,倒蓋的繪本和地板形成的一個小小的隧道,讓警車追逐戰出現新的劇情。

不同的繪本尺寸,隧道的大小也就不一,小平和媽媽一起討論哪一本書才是他要的隧道,這讓繪本的出現產生新的樂趣;兩本繪本對開,形成一個小小方型封閉空間,可以是囚禁匪車的監獄;一本一本的繪本在地上連接著一字排開,可以是無法跨越的河流、也可以是火車鐵軌路徑。

小平開始會用繪本封面的圖片來稱呼這些繪本、會想了解繪本封面的書名,讀寫萌發正悄悄地展開,這也是一種親子共讀的形式。

  
 
 

用孩子的視角來玩「書/繪本」這個玩具

 
二歲的小安只想不斷的翻頁,爸爸停下自己的動作,從小安的視角觀察到小安喜歡的是用她的手來探索書/繪本,尤其是小安專挑厚紙板製作的書來來翻。

爸爸發現後,自己拿著另一本相同材質的書,模仿小安的動作,一起跟著小安翻頁,小安留意到爸爸正在作和一模一樣的事情,眼睛短暫地突然注視了爸爸,爸爸把握住這個眼神上的注意,用充滿生動有趣的語氣,加快翻頁的速度,嘴裡說著:「看看誰翻得比較快?」,激起了小安的好勝心,努力地加快手上的動作。

此時的小安,注意的是在爸爸和手上的書不斷地來回轉換,留意爸爸動作的同時,也留意自己的翻書動作,爸爸出奇不意地做了一個變化,拍一下書中的圖片,嘴裡唸出看到的圖片,小安也不甘示弱地,開始模仿爸爸,每翻一頁就停下來,用小眼珠看著圖片內容,用興奮地語氣說出了自己看到的圖片。

從翻翻書的動作開始,孩子跟爸爸進入了共讀的活動。

   
  
 

培養孩子對書/繪本的動機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體差異,因此在面對同樣的事物,每個孩子的反應也就不盡相同。

有的孩子很喜歡聽著旁邊的大人、說著眼前的故事書或繪本內容,輕鬆地將耳朵聽到的訊息與眼前看到的圖片或文字做整合,有效地理解內容、產生自己對這本書/繪本的感受和想法,再將自己的想法以口語回應給一起共讀的大人;有的孩子喜歡的是用手來探索眼前的事物,不如將計就計,從手的操作出發,利用孩子原有的優勢管道作為進入共讀的路徑。

當孩子開始期待書/繪本的出現時,就有機會主動去好奇書/繪本的內容是什麼,這一份主動好奇,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有效、最容易延續的燃料, 保持好玩有趣的過程,能幫助孩子主動整合當下的訊息,成為自己的知識。

親子共讀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孩子長期的閱讀習慣,在最一開始、最重要的基礎是建構在孩子對於書/繪本是感到喜悅、趣味的動機。

吳定諺
簡介

現任:青埔語言治療所

- 學經歷 -

高師大聽語所 碩士
國北教大特教系 學士
敏盛醫療體系/部立桃園醫院/中美醫院/長照服務


- 認證與資格 -
美國DIRFloortime國際認證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 家長課程認證
醫事人員繼續教育課程 講師
居家托育人員繼續教育課程 講師
第三屆桃園市語言治療師公會 理事長

//
 

過往常察覺
「孩子在我的治療室都有表現,但那些表現回到家中就像進入飛航模式,家長怎麼喚都喚不出」

「讓家長成為療育的主體」,這一個想法開啟了我嘗試指導家長如何應用策略與孩子互動。

透過我們的課程,家長們回饋孩子的能力逐漸出現在治療室以外的地方,
同時也應證了研究上所指出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現任:青埔語言治療所

- 學經歷 -

高師大聽語所 碩士
國北教大特教系 學士
敏盛醫療體系/部立桃園醫院/中美醫院/長照服務


- 認證與資格 -
美國DIRFloortime國際認證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 家長課程認證
醫事人員繼續教育課程 講師
居家托育人員繼續教育課程 講師
第三屆桃園市語言治療師公會 理事長

//
 

過往常察覺
「孩子在我的治療室都有表現,但那些表現回到家中就像進入飛航模式,家長怎麼喚都喚不出」

「讓家長成為療育的主體」,這一個想法開啟了我嘗試指導家長如何應用策略與孩子互動。

透過我們的課程,家長們回饋孩子的能力逐漸出現在治療室以外的地方,
同時也應證了研究上所指出的「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早療需求
小檢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