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你關心孩子,問他:「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怎麼臉臭臭的?」
結果換來的卻是:「不知道。」「沒事。」「還好。」
你可能會有點失望,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問錯了話?
但其實,孩子願不願意說心事,跟「你問什麼」無關,而是跟他「感不感覺安全」有關。
那麼究竟如何打造一個讓孩子願意打開心房、說出真心話的親子關係。
1. 創造「可說話的空氣」比主動問更重要
孩子不是開關,按一下就會說。你需要給他一個放鬆、不被壓迫的氛圍。
試著這樣做:
▸ 吃晚餐時輕鬆聊聊:「今天學校有什麼事讓你笑出來嗎?」
▸ 散步時閒聊:「今天你有看到什麼很酷的東西嗎?」
▸ 睡前燈光昏黃的時候,說:「今天媽媽有點累,但我很想聽你說說今天的事。」
這些時刻,不帶審問、不設目標,孩子反而會慢慢說出心裡話。
2. 接住情緒,而不是急著分析或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出一些不開心的事時,不要急著「幫他想辦法」。
✔︎「原來你是因為那個同學這樣說,才覺得被冒犯啊,我懂。」
✘「那你下次不要理他就好啦!」
你的一句「我懂你現在的感覺」,勝過一百句建議。
3. 接受孩子「不想說」的時候,不追問、不逼問
有些時候,孩子會說:「我不想講。」
這不是壞事,而是他在練習保護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這樣回應:
「好,我尊重你現在不想說。但你如果哪天想講,我一定在。」
這種尊重,會讓孩子在未來更願意回頭找你談。
4. 平常就讓孩子習慣「說感受」是安全的
想讓孩子說心事,要先讓他在生活中習慣「情緒是可以被表達的」。
你可以多用這類句子:
▸ 「你剛剛摔倒,應該有點委屈吧?」
▸ 「你看到那個動畫這麼感動,心裡是不是暖暖的?」
大人的語言會成為孩子內在小劇場的模板。你怎麼說,他就會怎麼想。
5. 爸媽自己也要練習分享心情
你願意說,孩子才會學會怎麼說。
例如:
「今天媽媽工作時緊張到心跳加速,因為要開一個很重要的會。」
「我剛剛看到你幫弟弟拿水,真的覺得你很貼心。」
這樣的分享,不用長,只要真誠,就能悄悄打開孩子的心門。
孩子說不說心事,關鍵不是他信不信任你,而是他覺得說了之後「會發生什麼」。
如果說出來會被打斷、否定、責備,那他當然會選擇沈默;但如果說出來是被理解、被接住、被尊重,那麼,無論幾歲,他都會慢慢回到你身邊,打開心裡那扇門。
你不用當完美的爸媽,只要當一個溫柔、願意傾聽的大人。
孩子會知道:「我的心事,你聽得見,也接得住。」
很多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你關心孩子,問他:「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怎麼臉臭臭的?」
結果換來的卻是:「不知道。」「沒事。」「還好。」
你可能會有點失望,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問錯了話?
但其實,孩子願不願意說心事,跟「你問什麼」無關,而是跟他「感不感覺安全」有關。
那麼究竟如何打造一個讓孩子願意打開心房、說出真心話的親子關係。
1. 創造「可說話的空氣」比主動問更重要
孩子不是開關,按一下就會說。你需要給他一個放鬆、不被壓迫的氛圍。
試著這樣做:
▸ 吃晚餐時輕鬆聊聊:「今天學校有什麼事讓你笑出來嗎?」
▸ 散步時閒聊:「今天你有看到什麼很酷的東西嗎?」
▸ 睡前燈光昏黃的時候,說:「今天媽媽有點累,但我很想聽你說說今天的事。」
這些時刻,不帶審問、不設目標,孩子反而會慢慢說出心裡話。
2. 接住情緒,而不是急著分析或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出一些不開心的事時,不要急著「幫他想辦法」。
✔︎「原來你是因為那個同學這樣說,才覺得被冒犯啊,我懂。」
✘「那你下次不要理他就好啦!」
你的一句「我懂你現在的感覺」,勝過一百句建議。
3. 接受孩子「不想說」的時候,不追問、不逼問
有些時候,孩子會說:「我不想講。」
這不是壞事,而是他在練習保護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這樣回應:
「好,我尊重你現在不想說。但你如果哪天想講,我一定在。」
這種尊重,會讓孩子在未來更願意回頭找你談。
4. 平常就讓孩子習慣「說感受」是安全的
想讓孩子說心事,要先讓他在生活中習慣「情緒是可以被表達的」。
你可以多用這類句子:
▸ 「你剛剛摔倒,應該有點委屈吧?」
▸ 「你看到那個動畫這麼感動,心裡是不是暖暖的?」
大人的語言會成為孩子內在小劇場的模板。你怎麼說,他就會怎麼想。
5. 爸媽自己也要練習分享心情
你願意說,孩子才會學會怎麼說。
例如:
「今天媽媽工作時緊張到心跳加速,因為要開一個很重要的會。」
「我剛剛看到你幫弟弟拿水,真的覺得你很貼心。」
這樣的分享,不用長,只要真誠,就能悄悄打開孩子的心門。
孩子說不說心事,關鍵不是他信不信任你,而是他覺得說了之後「會發生什麼」。
如果說出來會被打斷、否定、責備,那他當然會選擇沈默;但如果說出來是被理解、被接住、被尊重,那麼,無論幾歲,他都會慢慢回到你身邊,打開心裡那扇門。
你不用當完美的爸媽,只要當一個溫柔、願意傾聽的大人。
孩子會知道:「我的心事,你聽得見,也接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