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早期療育
2025.04.07
社群分享

如何鼓勵無口語自閉症兒童與大人互動:透過遊戲與引導建立溝通

無口語(非口語)自閉症兒童可能不會主動與人互動,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願意溝通,而是需要適合的方式來引導他們參與社交活動。


 
我們可以透過建立信任、利用孩子的興趣、選擇適合的溝通方式,以及設計有趣的遊戲,來幫助他們學習互動與表達需求。

以下介紹各種互動策略與適合不同類型孩子的遊戲,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境下,自然地學習溝通!

 


 

一、建立信任與安全感

 

孩子在感到安全和信任的環境中,才更可能參與互動。


• 固定結構與預測性

使用視覺行程表(如圖片、圖卡或手勢)幫助孩子了解治療或遊戲流程,減少焦慮。

 

• 避免強迫互動

給孩子時間適應環境與治療師,不強求立即回應,可以從陪伴與觀察開始,讓孩子感到自在後再慢慢加入互動。

  


 

二、選擇適合的溝通方式

  

無口語自閉症兒童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因此可以選擇適合的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溝通。


• AAC(輔助溝通系統):使用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溝通書、電子溝通設備等,讓孩子有機會表達需求。

• 手勢或簡單動作:如點頭、指物、拉手等,鼓勵孩子用肢體語言來回應。

• 眼神接觸練習:在遊戲或請求物品時,等待孩子短暫地看向你,再給予獎勵或繼續活動。

  


  

三、利用孩子的興趣促進互動

 

孩子通常對自己喜歡的事物較有動機,因此可以利用這些興趣來吸引注意力並引導互動。

• 使用孩子喜歡的玩具或物品(如小汽車、拼圖、積木),作為互動媒介。

• 調整感官環境,讓孩子在舒適的情境下互動,例如降低噪音、提供壓力背心或搖椅。

  


 

 四、讓互動變得有趣——多樣化遊戲設計

 

1. 感官遊戲(適合感官敏感或對感覺刺激有興趣的孩子)

這類遊戲能吸引對感官刺激敏感的孩子,透過觸覺、視覺或聽覺來引導互動。

• 泡泡遊戲:吹泡泡後突然停下來,等待孩子透過眼神、手勢或發聲表示「想要更多」。

• 按摩遊戲:一邊唱兒歌,一邊配合用刷子、小車車、球或手掌輕輕按摩孩子的手臂或背部,並觀察他是否享受這種感覺。

  

2. 輪流與等待遊戲(適合需要學習社交規則的孩子)

這類遊戲幫助孩子理解「輪流」與「等待」的社交概念。

• 丟球遊戲:你先丟球,然後「不小心」讓球滾到孩子身邊,觀察他是否會回滾。

• 積木接力:你放一塊積木,然後停下來,等孩子放下一塊再繼續。

• 手偶互動:用手偶與孩子對話,當孩子有反應時,手偶可以做出誇張的回應,增加樂趣。

  

3. 創造需求遊戲(適合需要學習「請求」的孩子)

這類遊戲讓孩子學習「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就需要表達請求」。

• 氣球遊戲:你拿著氣球不放手,等孩子透過眼神或手勢請求後才放開。

• 玩具藏起來: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在透明盒子裡,等待他表達需求後再打開。

• 音樂暫停: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然後突然暫停,等他做出動作或發聲後再繼續。

   

4. 角色扮演遊戲(適合對故事或特定情境感興趣的孩子)

這類遊戲能幫助孩子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對話與互動方式。

• 假裝買東西:用假鈔和小物品,讓孩子學習用圖片或手勢「購物」。

• 醫生與病人:用玩具醫療工具,讓孩子嘗試給你「打針」或「聽診」,引導他表達需求。

   

5. 身體動作遊戲(適合精力充沛或喜歡活動的孩子)

這類遊戲可以增加肢體互動,適合喜歡動作的孩子。

• 飛機遊戲:將孩子抱起來轉圈,等他發出聲音或手勢再繼續。

• 躲貓貓:藏起來,讓孩子用眼神或動作「找出來」。

• 跳跳床互動:和孩子一起在彈跳墊上玩,等待他做出「想要再跳」的手勢或表達方式。

    

6. 物品交換遊戲(適合需要學習社交交換的孩子)

這類遊戲讓孩子理解**「你給我一個東西,我再給你一個東西」的概念**。

• 交換貼紙:讓孩子拿圖片或玩具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 食物交換:讓孩子用手勢或圖片來換取喜歡的零食。

• 交換畫畫:你畫一筆,他畫一筆,完成一幅畫。

  


 

五、強化與獎勵機制

  

讓孩子感受到溝通的「好處」,能夠提高他們的參與動機。

• 即時獎勵:使用孩子喜歡的獎勵(如貼紙、點心、擁抱)來鼓勵任何溝通嘗試。

• 社交強化:微笑、拍手、稱讚「你做到了!」來增加孩子的互動意願。

    


 

對於無口語自閉症兒童來說,溝通不一定是說話,而是讓孩子願意與世界建立聯繫。

透過建立信任、選擇合適的溝通工具、利用孩子的興趣、遊戲式學習、獎勵與耐心引導,我們可以讓孩子慢慢發現「與人互動是有趣且值得的」,進而學習更穩定的社交行為。

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步調,並持續用正向的方式引導,讓他們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然地發展出溝通能力!


 

我們可以透過建立信任、利用孩子的興趣、選擇適合的溝通方式,以及設計有趣的遊戲,來幫助他們學習互動與表達需求。

以下介紹各種互動策略與適合不同類型孩子的遊戲,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境下,自然地學習溝通!

 


 

一、建立信任與安全感

 

孩子在感到安全和信任的環境中,才更可能參與互動。


• 固定結構與預測性

使用視覺行程表(如圖片、圖卡或手勢)幫助孩子了解治療或遊戲流程,減少焦慮。

 

• 避免強迫互動

給孩子時間適應環境與治療師,不強求立即回應,可以從陪伴與觀察開始,讓孩子感到自在後再慢慢加入互動。

  


 

二、選擇適合的溝通方式

  

無口語自閉症兒童可能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需求,因此可以選擇適合的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溝通。


• AAC(輔助溝通系統):使用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溝通書、電子溝通設備等,讓孩子有機會表達需求。

• 手勢或簡單動作:如點頭、指物、拉手等,鼓勵孩子用肢體語言來回應。

• 眼神接觸練習:在遊戲或請求物品時,等待孩子短暫地看向你,再給予獎勵或繼續活動。

  


  

三、利用孩子的興趣促進互動

 

孩子通常對自己喜歡的事物較有動機,因此可以利用這些興趣來吸引注意力並引導互動。

• 使用孩子喜歡的玩具或物品(如小汽車、拼圖、積木),作為互動媒介。

• 調整感官環境,讓孩子在舒適的情境下互動,例如降低噪音、提供壓力背心或搖椅。

  


 

 四、讓互動變得有趣——多樣化遊戲設計

 

1. 感官遊戲(適合感官敏感或對感覺刺激有興趣的孩子)

這類遊戲能吸引對感官刺激敏感的孩子,透過觸覺、視覺或聽覺來引導互動。

• 泡泡遊戲:吹泡泡後突然停下來,等待孩子透過眼神、手勢或發聲表示「想要更多」。

• 按摩遊戲:一邊唱兒歌,一邊配合用刷子、小車車、球或手掌輕輕按摩孩子的手臂或背部,並觀察他是否享受這種感覺。

  

2. 輪流與等待遊戲(適合需要學習社交規則的孩子)

這類遊戲幫助孩子理解「輪流」與「等待」的社交概念。

• 丟球遊戲:你先丟球,然後「不小心」讓球滾到孩子身邊,觀察他是否會回滾。

• 積木接力:你放一塊積木,然後停下來,等孩子放下一塊再繼續。

• 手偶互動:用手偶與孩子對話,當孩子有反應時,手偶可以做出誇張的回應,增加樂趣。

  

3. 創造需求遊戲(適合需要學習「請求」的孩子)

這類遊戲讓孩子學習「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就需要表達請求」。

• 氣球遊戲:你拿著氣球不放手,等孩子透過眼神或手勢請求後才放開。

• 玩具藏起來: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在透明盒子裡,等待他表達需求後再打開。

• 音樂暫停:播放孩子喜歡的音樂,然後突然暫停,等他做出動作或發聲後再繼續。

   

4. 角色扮演遊戲(適合對故事或特定情境感興趣的孩子)

這類遊戲能幫助孩子學習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對話與互動方式。

• 假裝買東西:用假鈔和小物品,讓孩子學習用圖片或手勢「購物」。

• 醫生與病人:用玩具醫療工具,讓孩子嘗試給你「打針」或「聽診」,引導他表達需求。

   

5. 身體動作遊戲(適合精力充沛或喜歡活動的孩子)

這類遊戲可以增加肢體互動,適合喜歡動作的孩子。

• 飛機遊戲:將孩子抱起來轉圈,等他發出聲音或手勢再繼續。

• 躲貓貓:藏起來,讓孩子用眼神或動作「找出來」。

• 跳跳床互動:和孩子一起在彈跳墊上玩,等待他做出「想要再跳」的手勢或表達方式。

    

6. 物品交換遊戲(適合需要學習社交交換的孩子)

這類遊戲讓孩子理解**「你給我一個東西,我再給你一個東西」的概念**。

• 交換貼紙:讓孩子拿圖片或玩具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 食物交換:讓孩子用手勢或圖片來換取喜歡的零食。

• 交換畫畫:你畫一筆,他畫一筆,完成一幅畫。

  


 

五、強化與獎勵機制

  

讓孩子感受到溝通的「好處」,能夠提高他們的參與動機。

• 即時獎勵:使用孩子喜歡的獎勵(如貼紙、點心、擁抱)來鼓勵任何溝通嘗試。

• 社交強化:微笑、拍手、稱讚「你做到了!」來增加孩子的互動意願。

    


 

對於無口語自閉症兒童來說,溝通不一定是說話,而是讓孩子願意與世界建立聯繫。

透過建立信任、選擇合適的溝通工具、利用孩子的興趣、遊戲式學習、獎勵與耐心引導,我們可以讓孩子慢慢發現「與人互動是有趣且值得的」,進而學習更穩定的社交行為。

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步調,並持續用正向的方式引導,讓他們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然地發展出溝通能力!

kIdodoo編輯群
簡介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早療需求
小檢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