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教養互動
2025.04.07
社群分享

嚴格不是壞事,但我們要成為哪一種「嚴格」的大人?

在教育現場或育兒日常中,「嚴格」這個詞總現在很容易被拿出來討論。有些人說,現在的小孩太自由;也有人說,過去的嚴厲帶來了陰影。


  
 
嚴格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我們選擇哪一種方式去嚴格。

  

 

第一種嚴格:以恐懼為動力

 

這種師長或父母,教學與管教非常嚴謹、態度毫不妥協。孩子在他們面前不敢鬆懈,一切要完美、一切要效率、錯誤不被允許。

看起來孩子的表現很好,成績亮眼、紀律良好。但孩子的動力來源,不是熱愛學習,也不是內在認同,而是怕:怕失敗、怕責備、怕被否定。

這樣的孩子,也許眼前看似成功,但恐懼像是慢性毒素,悄悄埋藏在心裡,長大後可能變成:

 
• 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怕說錯就被笑;

• 遇到挫折就想逃,因為錯誤等於無能;

• 永遠追求完美,卻從沒覺得自己夠好。

  


 

第二種嚴格:有界線、有愛的從容

 

另一種師長,依然有清楚的原則和界線,但他們的態度是從容與穩定的。他們不怒吼、不羞辱,但很清楚什麼行為可以、什麼不行。

他們願意傾聽、願意等待,也願意溫柔地堅持。在這樣的嚴格中,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壓力,而是安全感。因為:

• 界線清楚,孩子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 態度溫和,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

• 要求堅定,孩子也學會為自己負責。

 
這樣的孩子,可能進步比較慢,但他們走得穩、有自信,也更容易建立自我價值。

 


 

▍如何成為「有界線、但從容」的大人?

  

想要成為第二種嚴格的老師或父母,其實並不是要放下原則,而是換一種方式堅持。以下幾個方向,或許能提供你實踐的起點:

  

1. 把界線說清楚,但態度柔和

對孩子說:「這件事我們一定要做到,但你可以慢慢來,我陪你。」

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我兇,你才聽;而是因為我清楚,你願意做。

 

2. 情緒不代替規則

生氣不是管教的手段。當你情緒高漲時,先照顧自己(深呼吸、停下來),等心平氣和後再處理孩子的行為,效果會更好。

  

3. 堅定而不僵硬

原則是可以溫柔執行的,不需要怒吼或羞辱。

例如:「今天還是要完成功課,不過你可以選要先寫哪一科。」

給孩子選擇權,也是一種尊重。

 

4. 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只看結果

即使沒做到100分,也要看見他比昨天更努力了5分。用肯定的語言讓孩子相信:「我不是要變得完美,而是我在變得更好。」

 

5. 身教比規則更有力量

你怎麼處理壓力、怎麼對待他人,孩子都在看。你是一個溫柔堅定的大人,孩子就會學著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與世界。

  


 

▍嚴格的真正價值,是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力量

 

當我們在管教孩子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 我是在用「怕」讓孩子聽話,還是用「信任」幫他長大?

• 我的嚴格,是為了讓孩子符合我的期待,還是為了讓他學會如何自律與尊重?


孩子的行為會變好,是因為我們的界線清楚;孩子的心靈會茁壯,是因為我們的態度溫暖。嚴格,不一定要大聲,不一定要冷酷,它也可以是溫柔的堅定、從容的守護。

 


 

▍嚴謹不等於嚴厲,權威可以溫柔

 

我們想成為哪一種嚴格的大人?是讓孩子短暫服從,但長期自我懷疑?還是帶著原則,也帶著愛,讓孩子學會做自己、成為自己?

孩子不是因為怕我們才進步,而是因為信任我們,才願意聽從指引。嚴格的力量,不在聲音的分貝,而在態度的穩定與愛的溫度。

 
你願意,從今天開始,試著成為那個「溫柔但有原則」的大人嗎?


  
 
嚴格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我們選擇哪一種方式去嚴格。

  

 

第一種嚴格:以恐懼為動力

 

這種師長或父母,教學與管教非常嚴謹、態度毫不妥協。孩子在他們面前不敢鬆懈,一切要完美、一切要效率、錯誤不被允許。

看起來孩子的表現很好,成績亮眼、紀律良好。但孩子的動力來源,不是熱愛學習,也不是內在認同,而是怕:怕失敗、怕責備、怕被否定。

這樣的孩子,也許眼前看似成功,但恐懼像是慢性毒素,悄悄埋藏在心裡,長大後可能變成:

 
• 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怕說錯就被笑;

• 遇到挫折就想逃,因為錯誤等於無能;

• 永遠追求完美,卻從沒覺得自己夠好。

  


 

第二種嚴格:有界線、有愛的從容

 

另一種師長,依然有清楚的原則和界線,但他們的態度是從容與穩定的。他們不怒吼、不羞辱,但很清楚什麼行為可以、什麼不行。

他們願意傾聽、願意等待,也願意溫柔地堅持。在這樣的嚴格中,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壓力,而是安全感。因為:

• 界線清楚,孩子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 態度溫和,孩子覺得自己被尊重;

• 要求堅定,孩子也學會為自己負責。

 
這樣的孩子,可能進步比較慢,但他們走得穩、有自信,也更容易建立自我價值。

 


 

▍如何成為「有界線、但從容」的大人?

  

想要成為第二種嚴格的老師或父母,其實並不是要放下原則,而是換一種方式堅持。以下幾個方向,或許能提供你實踐的起點:

  

1. 把界線說清楚,但態度柔和

對孩子說:「這件事我們一定要做到,但你可以慢慢來,我陪你。」

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我兇,你才聽;而是因為我清楚,你願意做。

 

2. 情緒不代替規則

生氣不是管教的手段。當你情緒高漲時,先照顧自己(深呼吸、停下來),等心平氣和後再處理孩子的行為,效果會更好。

  

3. 堅定而不僵硬

原則是可以溫柔執行的,不需要怒吼或羞辱。

例如:「今天還是要完成功課,不過你可以選要先寫哪一科。」

給孩子選擇權,也是一種尊重。

 

4. 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只看結果

即使沒做到100分,也要看見他比昨天更努力了5分。用肯定的語言讓孩子相信:「我不是要變得完美,而是我在變得更好。」

 

5. 身教比規則更有力量

你怎麼處理壓力、怎麼對待他人,孩子都在看。你是一個溫柔堅定的大人,孩子就會學著用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與世界。

  


 

▍嚴格的真正價值,是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力量

 

當我們在管教孩子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 我是在用「怕」讓孩子聽話,還是用「信任」幫他長大?

• 我的嚴格,是為了讓孩子符合我的期待,還是為了讓他學會如何自律與尊重?


孩子的行為會變好,是因為我們的界線清楚;孩子的心靈會茁壯,是因為我們的態度溫暖。嚴格,不一定要大聲,不一定要冷酷,它也可以是溫柔的堅定、從容的守護。

 


 

▍嚴謹不等於嚴厲,權威可以溫柔

 

我們想成為哪一種嚴格的大人?是讓孩子短暫服從,但長期自我懷疑?還是帶著原則,也帶著愛,讓孩子學會做自己、成為自己?

孩子不是因為怕我們才進步,而是因為信任我們,才願意聽從指引。嚴格的力量,不在聲音的分貝,而在態度的穩定與愛的溫度。

 
你願意,從今天開始,試著成為那個「溫柔但有原則」的大人嗎?

kIdodoo編輯群
簡介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早療需求
小檢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