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教養互動
2025.04.07
社群分享

你以為是在「引導」孩子其實只不過是在「說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與教師經常面臨如何應對孩子行為與情緒的挑戰。其中,「引導」與「說教」是兩種常見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與教師經常面臨如何應對孩子行為與情緒的挑戰。其中,「引導」與「說教」是兩種常見的教育方式。

 

引導強調啟發孩子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而說教則偏向於直接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顯而易見地,引導能幫助孩子理解並學會思考,而說教則容易讓親子關係充滿負面情緒。然而,在日常教育中,多數大人往往傾向於「說教」,那麼該如何調整為「引導」呢?

 

  

▍何謂「說教」?

 

相較於引導,說教是一種家長或教師直接告知孩子應該如何行動或看待事情的方式。這種方法通常強調權威與規範,孩子被動接受指令,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間。

 

例如,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爭執時,家長可能會直接說:「下次不要再爭吵了,這樣對你和同學都不好。」這種說法雖然能快速制止衝突,卻沒有讓孩子學習到如何處理類似問題。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習慣依賴成人的指令,而無法發展自主思考與情感調節能力。

 

 

▍如何有效「引導」孩子?

 

引導是一種透過提問與鼓勵來幫助孩子參與問題探索與解決的教育方式。它的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批判性思考及情緒管理能力。以下是三個具體的引導案例:

 

1. 學業上的引導

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選擇引導,而非直接給出答案。

 

✔︎ 引導方式
當孩子卡在數學題目時,家長可以問:「你覺得這題的關鍵在哪裡?可以從哪一步開始思考呢?」

這樣的提問能促使孩子自己分析題目邏輯,進而找到解決方法,不僅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也培養了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 說教方式
「這題應該這樣做,你看著我解題就好!」這種方式雖然能讓孩子短期內獲得答案,卻剝奪了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

 

2. 日常生活習慣的引導 

在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方面,引導可以讓孩子參與決策過程,進而增強責任感。


✔︎ 引導方式
當希望孩子學會整理房間時,家長可以問:「你認為哪些玩具應該放在固定的位置?如果先整理好常用的東西,房間會變得更整潔,你覺得怎麼樣?」

這樣的對話方式讓孩子主動思考整理的意義,並養成自律習慣。


✘ 說教方式
「你的房間怎麼這麼亂?快去整理!」這種指令式的命令可能讓孩子心生抗拒,甚至對整理產生反感。

 

3. 情緒管理的引導

孩子在情緒波動時,適當的引導能幫助他們認識與管理情緒。


✔︎ 引導方式
當孩子因小事感到沮喪時,家長可以問:「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能否想想有哪些方法能讓你感覺好些?」

透過這樣的提問,孩子能夠學習如何表達情緒,並探索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


✘ 說教方式
「這有什麼好難過的?別哭了!」這樣的回應容易讓孩子忽視自己的感受,甚至不敢再表達情緒。

 

▼「引導」與「說教」的關鍵差異▼ 

方面

引導

說教

  自主性與依賴性  

  啟發孩子自主思考,讓他們學會自己找出答案  

孩子被動接受指令,容易產生依賴

情感發展

鼓勵孩子表達想法,促進情緒智力發展

容易讓孩子忽視自身情緒,缺乏情緒調節能力

長期效果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信心

  雖能快速糾正行為,但可能影響孩子的創造力與獨立思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引導?

 

✔︎ 多問開放式問題:讓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 耐心等待孩子回應:即使他們一開始無法立即回答,也不要急著介入。

✔︎ 給予選擇權: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自行決定,以培養負責任的態度。

✔︎ 示範正向行為:透過自身行為來引導孩子,而非單純的口頭指令。

 

引導與說教各有其適用情境,但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引導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孩子發展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在學業、生活習慣與情緒管理上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引導不僅能解決當前的困難,更為孩子的未來奠定穩固的基礎。家長與教師應根據不同情境,靈活運用這兩種方式,以促進孩子全方位的成長與發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與教師經常面臨如何應對孩子行為與情緒的挑戰。其中,「引導」與「說教」是兩種常見的教育方式。

 

引導強調啟發孩子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而說教則偏向於直接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顯而易見地,引導能幫助孩子理解並學會思考,而說教則容易讓親子關係充滿負面情緒。然而,在日常教育中,多數大人往往傾向於「說教」,那麼該如何調整為「引導」呢?

 

  

▍何謂「說教」?

 

相較於引導,說教是一種家長或教師直接告知孩子應該如何行動或看待事情的方式。這種方法通常強調權威與規範,孩子被動接受指令,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間。

 

例如,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爭執時,家長可能會直接說:「下次不要再爭吵了,這樣對你和同學都不好。」這種說法雖然能快速制止衝突,卻沒有讓孩子學習到如何處理類似問題。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習慣依賴成人的指令,而無法發展自主思考與情感調節能力。

 

 

▍如何有效「引導」孩子?

 

引導是一種透過提問與鼓勵來幫助孩子參與問題探索與解決的教育方式。它的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批判性思考及情緒管理能力。以下是三個具體的引導案例:

 

1. 學業上的引導

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選擇引導,而非直接給出答案。

 

✔︎ 引導方式
當孩子卡在數學題目時,家長可以問:「你覺得這題的關鍵在哪裡?可以從哪一步開始思考呢?」

這樣的提問能促使孩子自己分析題目邏輯,進而找到解決方法,不僅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也培養了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 說教方式
「這題應該這樣做,你看著我解題就好!」這種方式雖然能讓孩子短期內獲得答案,卻剝奪了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

 

2. 日常生活習慣的引導 

在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方面,引導可以讓孩子參與決策過程,進而增強責任感。


✔︎ 引導方式
當希望孩子學會整理房間時,家長可以問:「你認為哪些玩具應該放在固定的位置?如果先整理好常用的東西,房間會變得更整潔,你覺得怎麼樣?」

這樣的對話方式讓孩子主動思考整理的意義,並養成自律習慣。


✘ 說教方式
「你的房間怎麼這麼亂?快去整理!」這種指令式的命令可能讓孩子心生抗拒,甚至對整理產生反感。

 

3. 情緒管理的引導

孩子在情緒波動時,適當的引導能幫助他們認識與管理情緒。


✔︎ 引導方式
當孩子因小事感到沮喪時,家長可以問:「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麼?能否想想有哪些方法能讓你感覺好些?」

透過這樣的提問,孩子能夠學習如何表達情緒,並探索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


✘ 說教方式
「這有什麼好難過的?別哭了!」這樣的回應容易讓孩子忽視自己的感受,甚至不敢再表達情緒。

 

▼「引導」與「說教」的關鍵差異▼ 

方面

引導

說教

  自主性與依賴性  

  啟發孩子自主思考,讓他們學會自己找出答案  

孩子被動接受指令,容易產生依賴

情感發展

鼓勵孩子表達想法,促進情緒智力發展

容易讓孩子忽視自身情緒,缺乏情緒調節能力

長期效果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信心

  雖能快速糾正行為,但可能影響孩子的創造力與獨立思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引導?

 

✔︎ 多問開放式問題:讓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 耐心等待孩子回應:即使他們一開始無法立即回答,也不要急著介入。

✔︎ 給予選擇權:讓孩子在安全範圍內自行決定,以培養負責任的態度。

✔︎ 示範正向行為:透過自身行為來引導孩子,而非單純的口頭指令。

 

引導與說教各有其適用情境,但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引導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孩子發展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在學業、生活習慣與情緒管理上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到,引導不僅能解決當前的困難,更為孩子的未來奠定穩固的基礎。家長與教師應根據不同情境,靈活運用這兩種方式,以促進孩子全方位的成長與發展。

kIdodoo編輯群
簡介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早療需求
小檢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