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教養互動
2025.04.14
社群分享

正向教養不等同於過分順從:我可以溫柔,也可以有底線

現在有很多用心的家長已「正向教養」為教養的核心原則,期許能教養出心理素質與情緒狀態穩定的孩子。但怎麼孩子的情緒問題反而越來越多了呢?

 

 
 
有時候,我們一說到「正向教養」,腦中就浮現:

總是好聲好氣、從不罵小孩、不處罰、甚至什麼都要先問孩子的意見……

 

久而久之,有些家長會開始懷疑:「我都這麼溫柔了,為什麼孩子還是越來越不聽話?我是不是太軟弱了?」

 

其實,正向教養從來不是「沒原則的順從」,而是用尊重和穩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界限感、安全感與責任感。

  


 

正向教養 ≠ 一味討好或退讓

 
正向教養的核心,不是讓孩子一直開心,而是讓他在被理解的關係中,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說「不」,也不是代表我們要「為了情緒價值」就犧牲所有原則。
 

我們可以溫柔,但也可以堅定。

 

當孩子想要一樣不適合的東西時,我們可以這樣說:

「我知道你現在真的很想要,但那不是我們今天的計畫。」

「你現在生氣我可以理解,但我不允許你打人。你可以用話說出來。」

「我會幫你,但不是你用吼的時候。」

 

這樣的語言,其實是在傳遞一件重要的訊息:「你的感受被看見,但行為要有界限。」

 


 

善良的爸媽,卻常常「卡在」孩子的情緒裡

  

有一次在公園,我看到一位媽媽耐心地請孩子從盪鞦韆下來,好讓其他小朋友也有機會玩。她一開始輕聲細語地說:「寶貝,我們再玩一下就換人,好嗎?」

但孩子不肯下來,開始大聲抗議、賴在鞦韆上不動。媽媽嘗試說服:「再一下下,我們等一下去吃你喜歡的點心。」

 接著是哀求、談條件、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整整花了10分鐘,孩子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這位媽媽非常有耐心、沒有吼孩子、也沒有強硬拖下來——她真的很溫柔。但你會發現,她的溫柔裡沒有界限,反而讓孩子學會:只要我堅持、鬧一下,大人就會讓我繼續。
孩子的確有情緒,但我們需要的是陪他穿越,而不是卡在其中。該結束的行為還是要結束,否則孩子只學到:情緒可以用來拖延、不必遵守約定。

 


 

真正的界限,來自溫柔且一致的態度

 
過度嚴厲,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表面聽話,卻失去內在動機;過度放任,則容易讓孩子混淆:到底什麼可以、什麼不行?誰說的話要聽?

穩定的界限感,其實是孩子內在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當爸媽能溫柔、堅定地重複原則時,孩子雖然會抗拒,但內心其實是慢慢鬆下來的。他知道:爸媽不是討厭我,而是在幫我長出可以生活在這個世界的能力。

 


 

拒絕順從,不代表我們就不正向

 
你可以堅定地說「不」,也可以溫柔地接住情緒。這兩件事可以同時發生:

 

▸ 當孩子吵著想多看一集卡通
 ➔「你好想再看一集喔,我懂。但我們今天就約定一集,現在要關掉囉。」

 

▸ 當孩子因為不能買玩具在商場大哭:
 ➔「你真的好想要那個玩具對不對?我看到你很難過。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買的東西,我會陪你慢慢平靜下來。」

 
這些情境裡,我們都沒有退讓,但我們也沒有拒絕孩子的感受。這才是正向教養的精神:理解+引導,不是討好+放任。

 


 

溫柔,不代表沒有界線;堅定,也不等於兇

 
真正的教養力,不是來自音量、懲罰或恐嚇,而是來自你每天穩穩傳遞的訊息:

「我愛你,也相信你可以學會承擔、等待、表達自己。」

「我會陪你,但不是讓你想怎樣就怎樣。」

 
這樣的溫柔而堅定,會慢慢讓孩子懂得尊重你,也尊重自己。

 


 

給所有努力中的爸媽

 
你願意不吼、不罵、不用懲罰來教小孩,這本來就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你願意選擇用尊重的方式教孩子,而不是掌控與懲罰,這代表你正在走一條對的路——雖然有點辛苦,但充滿力量。

正向教養不是你變得軟弱,而是你選擇用溫柔與智慧,帶著孩子一起學會成長。

 

 
 

有時候,我們一說到「正向教養」,腦中就浮現:

總是好聲好氣、從不罵小孩、不處罰、甚至什麼都要先問孩子的意見……

 

久而久之,有些家長會開始懷疑:「我都這麼溫柔了,為什麼孩子還是越來越不聽話?我是不是太軟弱了?」

 

其實,正向教養從來不是「沒原則的順從」,而是用尊重和穩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界限感、安全感與責任感。

  


 

正向教養 ≠ 一味討好或退讓

 
正向教養的核心,不是讓孩子一直開心,而是讓他在被理解的關係中,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代表我們什麼都不能說「不」,也不是代表我們要「為了情緒價值」就犧牲所有原則。
 

我們可以溫柔,但也可以堅定。

 

當孩子想要一樣不適合的東西時,我們可以這樣說:

「我知道你現在真的很想要,但那不是我們今天的計畫。」

「你現在生氣我可以理解,但我不允許你打人。你可以用話說出來。」

「我會幫你,但不是你用吼的時候。」

 

這樣的語言,其實是在傳遞一件重要的訊息:「你的感受被看見,但行為要有界限。」

 


 

善良的爸媽,卻常常「卡在」孩子的情緒裡

  

有一次在公園,我看到一位媽媽耐心地請孩子從盪鞦韆下來,好讓其他小朋友也有機會玩。她一開始輕聲細語地說:「寶貝,我們再玩一下就換人,好嗎?」

但孩子不肯下來,開始大聲抗議、賴在鞦韆上不動。媽媽嘗試說服:「再一下下,我們等一下去吃你喜歡的點心。」

 接著是哀求、談條件、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整整花了10分鐘,孩子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這位媽媽非常有耐心、沒有吼孩子、也沒有強硬拖下來——她真的很溫柔。但你會發現,她的溫柔裡沒有界限,反而讓孩子學會:只要我堅持、鬧一下,大人就會讓我繼續。
孩子的確有情緒,但我們需要的是陪他穿越,而不是卡在其中。該結束的行為還是要結束,否則孩子只學到:情緒可以用來拖延、不必遵守約定。

 


 

真正的界限,來自溫柔且一致的態度

 
過度嚴厲,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表面聽話,卻失去內在動機;過度放任,則容易讓孩子混淆:到底什麼可以、什麼不行?誰說的話要聽?

穩定的界限感,其實是孩子內在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當爸媽能溫柔、堅定地重複原則時,孩子雖然會抗拒,但內心其實是慢慢鬆下來的。他知道:爸媽不是討厭我,而是在幫我長出可以生活在這個世界的能力。

 


 

拒絕順從,不代表我們就不正向

 
你可以堅定地說「不」,也可以溫柔地接住情緒。這兩件事可以同時發生:

 

▸ 當孩子吵著想多看一集卡通
 ➔「你好想再看一集喔,我懂。但我們今天就約定一集,現在要關掉囉。」

 

▸ 當孩子因為不能買玩具在商場大哭:
 ➔「你真的好想要那個玩具對不對?我看到你很難過。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買的東西,我會陪你慢慢平靜下來。」

 
這些情境裡,我們都沒有退讓,但我們也沒有拒絕孩子的感受。這才是正向教養的精神:理解+引導,不是討好+放任。

 


 

溫柔,不代表沒有界線;堅定,也不等於兇

 
真正的教養力,不是來自音量、懲罰或恐嚇,而是來自你每天穩穩傳遞的訊息:

「我愛你,也相信你可以學會承擔、等待、表達自己。」

「我會陪你,但不是讓你想怎樣就怎樣。」

 
這樣的溫柔而堅定,會慢慢讓孩子懂得尊重你,也尊重自己。

 


 

給所有努力中的爸媽

 
你願意不吼、不罵、不用懲罰來教小孩,這本來就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你願意選擇用尊重的方式教孩子,而不是掌控與懲罰,這代表你正在走一條對的路——雖然有點辛苦,但充滿力量。

正向教養不是你變得軟弱,而是你選擇用溫柔與智慧,帶著孩子一起學會成長。

kIdodoo編輯群
簡介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作者們具備多年兒童治療或教學經驗
包含大醫院治療師、治療所所長、巡迴治療師、巡輔老師、特教老師等

大家在忙碌的臨床治療或帶班空檔,將自身的經驗與汲取的專業知識整理成精華文章

除了提供給自己面對的家長閱讀

也期待可以透過網路為其他早療家長與治療師/老師帶來一點靈感與幫助
早療需求
小檢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