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家長每天為了作業問題傷透腦筋,一催就生氣,不催又怕孩子拖延,最後變成親子之間的「作業戰爭」。其實,與其不斷提醒、嘮叨,不如幫助孩子建立簡單的學習規律,讓他自然養成好習慣!
1. 少嘮叨,多用簡單規則
不停催促只會讓孩子不耐煩,甚至產生反感。試著用「約定」來代替催促,讓孩子有明確的行動步驟,而不是等著大人來提醒。
✔ 回家先休息 30 分鐘,補充能量再開始寫作業。
✔ 寫作業前準備好學習用品(鉛筆、橡皮擦、水壺),避免中途東摸西摸。
✔ 寫完作業後再玩,讓孩子知道「先完成任務才能享受自由時間」。
► 這樣做的好處: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用家長反覆提醒,減少衝突。
2. 讓孩子學會「自己來」
低年級孩子的專注時間較短,家長可以透過簡單的步驟,幫助他們專心完成作業:
✔ 寫作業前:「今天的作業是什麼?」
讓孩子自己說出來,幫助建立計畫意識。
✔ 寫作業中:「我們來比賽,看這 10 分鐘內能不能專心完成這一頁!」
遊戲化學習更有效!
✔ 寫作業後:「自己檢查看看,有沒有寫錯的地方?」
養成自我檢查的好習慣,比完美更重要!
► 這樣做的好處:讓孩子學會安排步驟,而不是依賴家長提醒,逐漸提升自律能力。
3. 讓學習變有趣,培養動力!
低年級孩子對「成績進步」沒概念,但可以用具體的小目標來激勵他:
✔ 「今天專心 10 分鐘,貼一張星星!」累積星星兌換一個小獎勵!
✔ 「這星期讀完 3 本故事書,週末可以選一部電影一起看!」
✔ 「作業寫完,可以畫一張圖送給自己,慶祝努力完成!」
► 這樣做的好處:讓學習不只是責任,而是有趣的挑戰。
4. 不把「玩」當作作業的獎勵
如果孩子總是「為了玩」而寫作業,他可能會覺得作業只是完成任務的「代價」,而非學習本身的價值。這樣容易讓孩子草草應付作業,甚至變得「為了獎勵而學習」,影響內驅力的發展。
如何調整呢?
✔ 不把「玩」當獎勵,而是自然的生活安排
可以這樣說:「先寫作業,然後我們一起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或「寫完作業後,你可以選擇畫畫或玩積木。」這樣孩子會覺得玩樂和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說:「寫完功課『就』可以玩玩具」或「唸完書『才』能看電視」,這樣的因果敘述,會讓孩子錯誤連結「完成痛苦的作業才能換來的快樂」。
✔ 強調學習的意義,而非「交換條件」
如果孩子問:「為什麼要寫作業?」家長可以回應:「寫作業可以讓你的腦袋變更厲害,等你會了,學校的課就變簡單了!」或「這是你的練習時間,就像運動員練習,才能比賽時發揮得更好!」
✔ 替代 3C,選擇「低刺激」的休閒活動
如果孩子寫完作業後馬上進入強刺激的 3C 世界(如電視、電玩),會讓他更抗拒靜態的學習活動。因此,可以安排像拼圖、樂高、畫畫、閱讀等活動,讓孩子在學習與休閒之間保持平衡。
建立規律,讓孩子自然愛上學習!
寫作業不該變成換取遊戲的「門票」,而是自然的學習習慣! 家長可以透過 生活規律、學習價值的建立,以及合適的休閒安排,讓孩子更樂於學習,而不只是「為了玩而應付作業」。

有些家長每天為了作業問題傷透腦筋,一催就生氣,不催又怕孩子拖延,最後變成親子之間的「作業戰爭」。其實,與其不斷提醒、嘮叨,不如幫助孩子建立簡單的學習規律,讓他自然養成好習慣!
1. 少嘮叨,多用簡單規則
不停催促只會讓孩子不耐煩,甚至產生反感。試著用「約定」來代替催促,讓孩子有明確的行動步驟,而不是等著大人來提醒。
✔ 回家先休息 30 分鐘,補充能量再開始寫作業。
✔ 寫作業前準備好學習用品(鉛筆、橡皮擦、水壺),避免中途東摸西摸。
✔ 寫完作業後再玩,讓孩子知道「先完成任務才能享受自由時間」。
► 這樣做的好處: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用家長反覆提醒,減少衝突。
2. 讓孩子學會「自己來」
低年級孩子的專注時間較短,家長可以透過簡單的步驟,幫助他們專心完成作業:
✔ 寫作業前:「今天的作業是什麼?」
讓孩子自己說出來,幫助建立計畫意識。
✔ 寫作業中:「我們來比賽,看這 10 分鐘內能不能專心完成這一頁!」
遊戲化學習更有效!
✔ 寫作業後:「自己檢查看看,有沒有寫錯的地方?」
養成自我檢查的好習慣,比完美更重要!
► 這樣做的好處:讓孩子學會安排步驟,而不是依賴家長提醒,逐漸提升自律能力。
3. 讓學習變有趣,培養動力!
低年級孩子對「成績進步」沒概念,但可以用具體的小目標來激勵他:
✔ 「今天專心 10 分鐘,貼一張星星!」累積星星兌換一個小獎勵!
✔ 「這星期讀完 3 本故事書,週末可以選一部電影一起看!」
✔ 「作業寫完,可以畫一張圖送給自己,慶祝努力完成!」
► 這樣做的好處:讓學習不只是責任,而是有趣的挑戰。
4. 不把「玩」當作作業的獎勵
如果孩子總是「為了玩」而寫作業,他可能會覺得作業只是完成任務的「代價」,而非學習本身的價值。這樣容易讓孩子草草應付作業,甚至變得「為了獎勵而學習」,影響內驅力的發展。
如何調整呢?
✔ 不把「玩」當獎勵,而是自然的生活安排
可以這樣說:「先寫作業,然後我們一起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或「寫完作業後,你可以選擇畫畫或玩積木。」這樣孩子會覺得玩樂和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說:「寫完功課『就』可以玩玩具」或「唸完書『才』能看電視」,這樣的因果敘述,會讓孩子錯誤連結「完成痛苦的作業才能換來的快樂」。
✔ 強調學習的意義,而非「交換條件」
如果孩子問:「為什麼要寫作業?」家長可以回應:「寫作業可以讓你的腦袋變更厲害,等你會了,學校的課就變簡單了!」或「這是你的練習時間,就像運動員練習,才能比賽時發揮得更好!」
✔ 替代 3C,選擇「低刺激」的休閒活動
如果孩子寫完作業後馬上進入強刺激的 3C 世界(如電視、電玩),會讓他更抗拒靜態的學習活動。因此,可以安排像拼圖、樂高、畫畫、閱讀等活動,讓孩子在學習與休閒之間保持平衡。
建立規律,讓孩子自然愛上學習!
寫作業不該變成換取遊戲的「門票」,而是自然的學習習慣! 家長可以透過 生活規律、學習價值的建立,以及合適的休閒安排,讓孩子更樂於學習,而不只是「為了玩而應付作業」。